赵疃
海阳市下辖村
明正统元年(1436年),红巾军将领赵均用的五世孙赵冕,从孙家夼村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赵疃。后有黄、马、于、张、王、孙、徐、阮等姓入赘迁入。 赵疃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6′、北纬36°43′。东与文山后村、项家村相邻,西与杜格庄、西村庄隔青石公路相望,北与榆林村、瑞宇村、东村庄接壤,南与东山村相连。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草莓、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766户,2105人。有赵、孙、王、徐、黄、马、于、张、阮等9姓,均为汉族,其中赵姓人口较多。
概况
明正统元年(1436年),红巾军将领赵均用的五世孙赵冕,从孙家夼村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赵疃。后有黄、马、于、张、王、孙、徐、阮等姓入赘迁入。 赵疃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6′、北纬36°43′。东与文山后村、项家村相邻,西与杜格庄、西村庄隔青石公路相望,北与榆林村、瑞宇村、东村庄接壤,南与东山村相连。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蔬菜、草莓、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766户,2105人。有赵、孙、王、徐、黄、马、于、张、阮等9姓,均为汉族,其中赵姓人口较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赵疃初小。1948年建立赵疃完小。1970年,赵疃完小改建成联办中学,教职工6人,学生80余人。1978年,联办中学改为三年制,有教职工30余人,在校学生300余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1997年,两次荣获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荣获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称号,获得海阳市“先进文明单位”称号。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10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派人外出学习参观。全村有20余人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1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4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0公斤,全村收入4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3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223辆,摩托车103辆,电话451部,彩电605台,电冰箱125台,洗衣机1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91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整修好村内的东西大街和几条主要街道,硬化新老房区路面1080平方米。到2002年,硬化路面达278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1986年,为方便村民,医疗站分为3处,为本村及邻村村民治病,对老弱、残疾、重病人上门送医送药。1973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5年,购买8.5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0年,更换为16mm电影放映机。1981年投资12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96年投资15万元,修建自流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12万元,改造电网线路;投资10万元,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投资11万元,安装程控电话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赵路升在村内一酿酒作坊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1年建立党支部,赵路升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并先开后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领导民兵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随军参战500余次。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53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82名。曾有赵路升、赵炳顺、赵连芳、赵风均、赵德南、赵瑞增、赵学法、赵风芝、赵守福、赵炳铎、赵风和、赵绍民、赵国信、赵玉坤、赵路江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1980年末,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赵素臣、赵自仁、赵绪和、赵旭初、赵金奎、赵丙元、赵志诚、赵丙顺、赵良德、赵风芝、赵新光、赵绍民、赵清见、赵洪良、赵路江。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
参考资料
赵疃.山东省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1 14:23
目录
概述
概况
社会进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