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鸣雁,女,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9月七年制毕业留校在哈医大一院呼吸内科工作,1999年8月参与组建重症医学科,2001年4月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06年4月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人物经历
赵鸣雁同志从事医疗工作十八年来,一直献身于医学事业,在国内重症医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和较高的影响力。她爱岗敬业,医德高尚;为人正直忠诚,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治学严谨,勇于探索,不断开拓进取,在重症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赵鸣雁同志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掌握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勇于同不良倾向做斗争,不谋私利,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团结和爱护周围同志,群众基础好。
赵鸣雁同志常对医护人员说:生命无价,病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一切要
以病人为中心。她一直坚持病人至上原则,她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和利益放在医疗工作的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处处体现人性化的高质量救治。ICU危重患多,病情复杂多变,救治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具有连续性,为了抢救病人,她经常加班加点地在病房工作,从无怨言。2003年扎兰屯山体滑坡,她星夜前往救助不辞劳苦;2004年七台河发生矿难,她不顾个人安危,亲临事故现场,协助救援;2005年台湾同胞在我省遭遇车祸,她连续驻守病房,直至病人转危为安,受到台湾同胞、海基会、海协会的盛赞;2008年汶川遭遇特大地震,她在加拿大参加学术会议,她第一时间向院领导请战,立即回国,从北京转机没有回家直飞灾区,立即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中,顾不上余震的危险和恶劣的条件,在灾区连续工作40多个日夜,指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受到卫生部领导的接见和嘉奖;2009年甲流肆虐,她不畏死亡的威胁,率领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独立承担了哈医大一院全部确诊病例的抢救治疗工作,并积极参与指导省内其他医院重症病例的抢救治疗工作;2010年伊春空难,她临危受命,负责指挥重伤员的转运和救治工作,事无巨细,使转入我院的全部重伤员转危为安,康复出院;2011年香港游客在吉林省遭遇车祸被送至哈医大一院救治,负责全部重伤员的抢救,全部伤员转危为安,顺利转回香港,得到了香港同胞的盛赞。
2012年5月12日因抢救学生遭遇车祸伤势严重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师,从佳木斯转运至哈医大一院救治。赵鸣雁同志参与了会诊、转院、抢救张丽莉老师的全过程,并且是张丽莉老师病情的新闻发言人。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在赵鸣雁主任的带领下,接受全力救治“最美女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连夜成立了科室骨干组成的抢救小组,为张丽莉老师救治工作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详细的护理方案。由于张丽莉老师创伤重、病情复杂,赵鸣雁主任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连续加班加点,甚至连续数日昼夜工作,不能照顾、陪伴即将中考的孩子,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默默用自己的爱心来挽救新时代英雄的生命。张丽莉老师治疗期间,赵鸣雁主任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她、照顾她,在她被病痛折磨的非常痛苦的时候大家积极的鼓励她,帮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张丽莉老师痊愈出院后,赵鸣雁主任参加了“张丽莉事迹报告团”,受到了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及全国部分省市作巡回报告,把张丽莉老师带给大家的感动和感悟延续传播下去。
在赵鸣雁同志带领下,ICU病房先后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 “全国青年文明号”、“
巾帼文明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连续被评为“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赵鸣雁同志本人也获得“四部委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青年岗位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教育工会抗震救灾优秀医务工作者”、“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工作标兵”、 “黑龙江省五一巾帼奖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鉴于赵鸣雁同志出色的工作业绩、深厚的重症医学学术造诣和影响力,她当选中华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创伤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急救复苏医师分会全国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杂志》编委、《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编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编委。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被省卫生厅授予黑龙江省重症医学质控培训中心,负责全省重症医学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赵鸣雁同志承担
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她勤恳敬业,严谨求实,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教书以实为本,育人从实际出发,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秀,成为大家公认的优秀的青年教师。撰写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编医学教科书多部,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级厅级课题。
人物事迹
抢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5月8日晚9点左右,进入休克状态的张丽莉和受伤的5名学生被送入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双下肢严重碾挫伤,多处出现骨折,为保住性命我们为张丽莉做了高位截肢手术。”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院长曹洪涛说。
5月12日中午,
黑龙江省卫生厅指示哈医大一附院组成专家组,立即赶赴佳木斯为张丽莉进行救治。专家组会诊后认为,张丽莉伤情严重,需要立即转送上级医院救治。
经过周密、细致、科学的安排,22点55分,120救护车连夜将张丽莉护送转往哈尔滨,沿途经过的医院都派出救护车守候备援。
5月13日凌晨3点,张丽莉被成功转至哈医大一附院。相关科室专家都被连夜召集过来,会同卫生部派来的第一批专家组立即进行了会诊。
张丽莉住进了哈医大一附院ICU病房,进行个性化治疗,医生、护士开始了与死神搏斗的救治之旅。
在救治张丽莉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赵鸣雁。她从事重症医学10多年,是哈医大一附院ICU主任、张丽莉的伤情新闻发言人。
赵鸣雁是5月12日紧急赶赴佳木斯的。从那一刻起,这位同样有着美丽大眼睛的女医生就一直守候在张丽莉身边,帮助她跟死神抗争。
刚进入ICU病房时,张丽莉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都不稳定,所有人都高度紧张,不敢有一丝懈怠,一系列抢救措施紧锣密鼓。赵鸣雁和主治医生康凯坚守了4个昼夜,院长周晋也没有离开过医院,医护人员绷着神经,陪着张丽莉度过了危险期。
“每一次手术,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和闪失,会做出多套预案及应对措施,尽一切之力做到万无一失。”赵鸣雁说。这种压力不是来自医疗技术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需要更多的勇气和突破精神。
“作为ICU主任,我会和我的团队始终把丽莉作为亲人一样来呵护,用全部的爱让她早日康复,走上心爱的讲台,回到孩子们中间;作为新闻发言人,我会始终客观地通报情况,把病床上真实的张丽莉还原给社会各界。”
6月11日,张丽莉转到哈医大一附院第30天,距赵鸣雁儿子中考13天。“妈妈,您就全心照顾张老师吧,不用惦记我,我会用好成绩向您和张老师汇报。”忙得顾不上儿子的赵鸣雁看着手机里的短信,流泪了……
赵鸣雁在张丽莉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5月8日晚,在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倒在车轮下的那一刻起,张丽莉这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从那一刻起,像我这样的医务人员心中多了一份担忧和牵挂。
看到张丽莉的一刹那,我的心紧紧抽动了,丽莉伤得太重了,车轮碾轧造成严重多发伤,没有意识,靠呼吸机维持呼吸,靠升压药维持血压。为了尽全力抢救,专家组决定将她转往医疗综合救治能力更强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刚进入哈医大一院ICU时,丽莉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都不稳定,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支持治疗、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调整……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跟上,专家们连续4天4夜没有回家,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用过药后,丽莉徐徐睁开了眼睛,眼神逐渐由迷茫到清澈,意识恢复了!第二天,我们为丽莉试停了呼吸机,丽莉配合着医生的节奏,艰难但顽强地呼吸着,经过24小时的观察,脱机成功了!拔除
气管插管是个痛苦过程,经常有患者因配合不好,拔管失败而再次插管。坚强的丽莉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尽管呛咳流出眼泪,硬是没吭一声,听话地大口喘气,呼吸渐渐平稳,拔管成功了!当她用虚弱的声音说出“谢谢你们”时,我们热泪盈眶。
四川汶川地震时,我在成都的ICU工作,看过太多因截肢后感染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截肢的患者。同样是严重碾压伤,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控制不住感染。骨科医生及时为丽莉做了6次手术,2次扩创引流、2次清创缝合、2次
植皮手术。每天换药,医生都小心得不能再小心,认真得不能再认真,尽最大努力防止感染。
因为疼痛,每次换药都是一次考验。每当我们问丽莉疼不疼,止痛药用不用加量时,她总是微笑着说“我能坚持”。医生向她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好样的,她就眨眨大眼睛,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当我们告诉她,止痛药长时间应用会有副作用时,她毅然要求不用止痛药。每次换药,丽莉用牙齿咬住一块纱布,双手握住病床护栏,用眼神示意“可以开始了!”整个换药过程中,丽莉紧紧咬着纱布一声不吭,手臂微微颤抖,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咬过的纱布竟然几乎被牙齿穿透!医生和护士都是含着眼泪,动作尽可能轻一点,让丽莉的痛苦尽可能小一点。她的坚强,对医护人员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鼓励。经过共同努力,丽莉成功避免了再次截肢。
由于高位截肢,丽莉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以自由姿势睡眠。夜里,她曾一次次难受得满头大汗,为了不让护士过度劳累,却从不发出声音。面对细心的询问,她说,“没关系,我只是不想睡,你快忙你的吧!”
早期,由于丽莉病情不稳定,医护人员一直没有告诉她双腿截肢的情况。丽莉有时会说自己腿疼,护士们就假装帮她做腿部按摩,实际是在按摩竖放在被子下的两个枕头。一天聊天时,丽莉突然说起自己穿7厘米的高跟鞋也可以健步如飞,护士们红着眼圈小心翼翼地把话题绕开了。在换药时,医生刻意用被单挡住丽莉的视线,不让她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缺失。为了转移注意力,康凯医生买来杂志,但把杂志给丽莉之前,他都仔细翻阅好几遍,不让敏感内容引起丽莉关于病情的联想。
5月25日,丽莉的病情趋于稳定,专家组研究决定,将双腿高位截肢告诉丽莉。是歇斯底里还是嚎啕大哭?不能接受现实?无法配合治疗?病情加重?我们心里没底,毕竟,丽莉只是一个28岁的女孩啊……然而,知道真相后,丽莉默默地流泪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情绪平稳了一会儿,她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我的学生上课呢!”那一刻,我们的心很痛很痛,丽莉坚强、勇敢、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所有人流下热泪。
丽莉说,“住院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温暖,我已经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每次见到我,丽莉都会亲切地叫我姐姐,每次看到周晋院长和骨科毕郑钢主任,她都娇憨地叫周姥爷、毕姥爷。丽莉对我说,“等我好了,我要写本书,书名就叫《我在ICU的深度游》,记录下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点点滴滴,我以前从没想到医生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崇高!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为了让丽莉放松心情,专家组决定让她坐着轮椅到户外活动。第一次出门,丽莉特别兴奋,像只小鸟一样雀跃着。可半个多小时后回来时,她却满脸哀伤。她委屈地说,“我看到满眼睛都是腿!”重又躺在床上,整整一个下午,不知悄悄流了多少眼泪。然而,丽莉终究是坚强的,第二天,当我们问她还要不要出去时,她倔强地回答“要出去!”丽莉适应能力惊人,她的心情很快好转,双上肢力量不断加强,竟然可以自己转着轮椅出去了。每次出门前她都笑眯眯地朝我们摆摆手说:“我去旅游了,等着我回来给你们带礼物!”
再过不久,丽莉要去做康复训练和安装假肢,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会有一次次跌倒与爬起,是对身心的更大创伤与磨练。我告诉她这些,可丽莉斩钉截铁地回答:“姐姐别担心,只要能重新站起来,无论吃多少苦,我都不怕,我都能承受!”
望着丽莉清澈的大眼睛里放射出的坚定光芒,我震撼了,胸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澎湃。作为医生,我和同事看过太多沮丧和悲伤。然而,张丽莉,一位了不起的患者,用她顽强不屈的性格、豁达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永恒的期待,诠释了生命别样的美丽!
所获荣誉
2022年12月,获黑龙江省第八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