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
古代部落之一
“越裳”是中国典籍记载的古代部落,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但越南人认为“越裳”就是越南的古称。
简介
越裳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国家。
“越裳”之名始见于《尚书大传》。周公居摄六年,越裳国向西周进献白雉;周公给了越裳国使者五辆司南车,让他们返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孔子作《春秋》之时,以越裳为要荒之地,文物未备,故置之而不载。
越裳氏进献白雉的说法後来被越南的《岭南摭怪》所吸收。根据《岭南摭怪》的说法,在雄王时期,文郎国分为十五个部落,越裳是其中的一个部落。雄王命令他的臣僚以越裳氏之名,向西周进献白雉。此後的《越史略》、《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书,也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越裳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不详。三国时期,东吴所设的九德郡辖境内有一个县被命名为越裳县。中国古代学者多认为越裳是今日越南南部之地。1802年旧阮君主阮福映统一越南之後,取南越的“南”字、越裳的“越”字,拟定国号为“南越”,并遣使赴,要求嘉庆帝册封自己为“南越国王”。但嘉庆帝认为南越之地甚广,两广之地亦是昔日南越国属境;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不应该以“南越”为国号;於是将“南越”二字颠倒顺序,称为“越南”。这就是今日越南国名的由来。
根据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的考证,越裳位於今日越南广平省广治省一带。
脚注
争议
《韩诗外传》(卷五):成王之时(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之侄),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参见司马迁《史记》“重译款塞而至”),献白雉於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於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於万斯年,不遐有佐(《诗.大雅.下武》文,毛传云:远夷来佐也。郑笺云:武王受此万年之寿,不远有佐。言其辅佐之臣,亦宜蒙其馀福也。)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华古今注》说:“由镐京(陕西西安)到越裳,须坐船一年。”从镐京坐船出发,需由渭水入黄河,再由黄河入渤海,然后或往北、或往南,如此行船一年,按当时的航海技术推测,往北能抵达白令海峡一带,往南能抵达马六甲海峡一带;结合周朝时对北“胡”、南“越”、西“戎”、东“夷”这种按方位给其它民族命名的规律,越裳应该是来自南方的部落;从“须坐船一年”看,应该就在沿海岸线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某一地。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越裳不在今之越南,而在赤道非洲。”但是,按照古代的航海技术,抵达赤道非洲似乎有点困难。
近代越南的《越南古代史》说:“在扬子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确实存在过一个越裳国。”越南人把越裳视为自己祖先的国家。
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这部书中记载:“越裳,在象林界之外也,越之裳也。”在古代,“衣”是指上衣,“裳”是下衣。古人称浙江为“越”,古人认为北方为尊,认为“南”这个方向是等级偏下的概念,用“越裳”来表达这个地方在浙江的南面。
另一说法:
就是目前广东高州市(茂名县),在后梁开平元年(907)茂名县更名为越裳县,龙德三年(923)复茂名县,属南汉。
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高州市”的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5 09: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