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村跑鼓车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民俗
尉村跑鼓车,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尉村又名鄂公堡,已有2700年的历史。公元前718年,晋国发生内乱,晋鄂公逃至鄂邑(今山西乡宁县,与尉村接壤),把鄂邑作为屯兵驻守的军事堡垒,因而命名“鄂公堡”。到了唐朝,汾城、尉村一带均为尉迟敬德的封邑,因此汾城、尉村两地均曾用“敬德堡”或“鄂公堡”命名。公元前718 年,晋鄂公谢世,鄂公堡的驻军也就自然脱离了军队建制演变为民。但是,官兵用于军事训练的战车、战鼓以及擂鼓进军的演练形式被保持了下来,而后逐渐演化成为当地一种特有的民间集体赛事,也意味着跑鼓车文化诞生。
诞生时期
从公元前718年起,跑鼓车文化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尉村人以鼓车作为自己的图腾,对鼓车的构造、寓意、比赛方法有了比较固定的模式。鼓车依然保持着古代的样式,车身由古代进军擂鼓演变而来,鼓帮为双层,内外撑合,结实耐用。鼓边由圆形铆钉固定,金光明亮。击鼓者立于车身后端,打鼓之后,另有一位敲锣者同在鼓后敲打,与古代行军作战击鼓鸣金的穿号方式极为吻合,但功能已经转化为民间赛事。最早的跑鼓车,是四车比赛,实行淘汰制,最后进行决赛。鼓车比赛时,由一人撑辕,两人包辕,少则百余人,多则二三百人拉捎绳,等距离比赛。因时间不限,后边的鼓车追上前边的鼓车,将梢绳拴上前边的鼓车才算分出胜负。这样的比赛方式呈现了古代战场“鏖战”的激烈场面,因此,当时也把跑鼓车称为“鏖战”。
发展时期
到唐朝时,尉迟敬德被封为“鄂国公”,他在此地驻兵屯田,采取兵农合一政策,演练军队,渊源久远的鼓车凭借其竞技性、剽悍性成为尉迟敬德优选练兵的方式,“鄂公堡”也被更名为“尉村”,跑鼓车文化也在此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之后历代尉村人传承了这个民间赛事。尉村拉鼓车的民众团体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方位,逐渐形成了四个部分,成为“院”,每个“院”的鼓上所画的代表图案各不相同,而且历代传承,图案并不发生变化。
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尉村的鼓乐文化辐射四面八方,除了同村竞技,也和邻村相互比赛,鼓乐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到康乾盛世,尉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丰收,商人众多,富有的村民不仅纷纷回村置房购地,还很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事业,读书之风日盛,形成尉村崇文尚武的文化现象。跑鼓车文化也逐渐沉淀为具有一定规范的比赛模式。
衰落时期
到了近代,随着国运不昌,经济萧条,鼓车赛事时有中断,然而其间也不乏亮点。有一段时期,在襄汾县西北部沿山一带的古城镇、南北膏腴村、贾岗、三公村、大赵、小赵等地相继出现了春节跑鼓车的文化现象,有时村子与村子之间还进行激烈角逐的友谊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沿袭先前时期的传统习俗。另一个亮点是尉村的跑鼓车在此时有过跑出省界的说法。
改革时期
跑鼓车文化在近代随着战乱逐渐衰落以后,一直销声匿迹,往日激烈的竞争场面再也没有出现过。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尉村人又重新开始了跑鼓车活动,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尉村人将跑鼓车赛事重新开展起来,有了年年都有的鼓车庙会。但仅维持了短暂的一段时期,由于当地人们忙于发展经济,逐渐疏忽了这项民间赛事,古战车与战鼓破旧散失,几近失传。此后,鼓车庙会虽然年年有,但尉村人很难再觅鼓车的踪影。
民俗内容
活动流程
跑鼓车活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祭鼓、踩辕和赛鼓。
祭鼓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为祭鼓的日子。过去在尉迟恭祠前祭鼓,现因该祠已毁,改在村中大庙里进行。由老者主持,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踩辕
鼓车祭祀完之后,由二十余名村民拉着游街,德高望重者身披绶带,踩在车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赛鼓
全村按居住方位分为西北院、西边院、东院、庙巷、南院、后院6个院,每个院都有自己的鼓车。比赛时可以相互邀请,两辆鼓车进行比赛。外村来拉鼓车者,也要根据居住方位选择鼓车,不得随意。
村里专门有“鼓车田”,每个鼓车3—4亩,谁耕种,来年拉鼓车的费用就由他来出。由鼓车协会负责有关事宜。
活动用品
鼓车顾名思义即载鼓之车,乃鼓与车的集合。车由古代的战车演变而成。车身车轴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车轮车辐木制铁镶。车长十一尺,车宽二十八尺。 重量约五百公斤,铁轮一米多高;鼓,由古代的战鼓演变而来,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鼓帮有两层,内外之间撑和,结实耐用,别具音效;鼓边有圆形铆钉,每颗金光明亮,钉的有数量二百零八个,取泽地萃卦。尉村根据卦象分为五个方位,五个院落鼓饰图案各异,别具涵义。其中后院鼓画八卦图;西北院鼓画二龙戏珠图,鼓边描金黄色;东院鼓画为神兽角端图,鼓边呈绿色;南院鼓画为秦琼打虎图,鼓边绘红色;庙巷鼓则画和合二仙图,鼓边描为银灰色。
比赛形式
比赛内容
跑鼓车到竞赛时,在每辆鼓车前面有掌辕、抱辕以及拉梢者,车上有乐手,可一人擂鼓,一人鸣锣;也可由四至六人擂锤敲打。鼓车行进还有特殊的鼓点,再配以锣、钹,声音震天动地,气势威武雄壮。车是由二十至三十名青壮年分列两边拉稍绳。比赛的分组是根据村子的区域分为五个院,每院一队。比赛前通过抓阄分组。比赛的项目众多,都是追逐赛。
比赛规则
跑鼓车是一项群体接力项目,在比赛中是可以换人,类似于田径比赛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车不能停止,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换人,史称“鏖战”。中途交接若车停下则直接判定为输。同时参赛有男队和女队,近年来也有为青少年定制了小的鼓车,所以还有少年组。充分提高了全村人的参与度。
文化特征
尉村跑鼓车从春秋晋鄂公的战车,到唐初尉迟恭的鼓车,战争与和平相接,衰落与昌盛相连。尉村跑鼓车文化从历史中走来,继承了其千年以上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其原生态和古老的韵味,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体育、演义、音乐、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赋予了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刺激性、竞技性、娱乐性、社会性等多种功能。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其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结合,形成其独特的文化。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跑鼓车文化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没有专门的政府组织带头领导和管理,只是民间自发、临时组织,使得跑鼓车文化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长效协调的组织管理,不能广泛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不得不依靠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跑鼓车文化的发展另觅生机。
传承后继乏人
尉村人对跑鼓车文化深入了解的传承者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参与的人群较少,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传承理念保守
老一辈的尉村人仍然保留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观念。影响了跑鼓车文化更广的发展空间。尉村跑鼓车文化的发展,仅靠老一辈人“耳提面授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传承谱系
鼓车的传承没有固定的传承方式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 ,只要愿意都可以学。
尉村跑鼓车主要传承人有贾九成,毛德泉,卢玉忠,赵红春,贾德光。
保护措施
2011年5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襄汾县汾城镇尉村村民委员会获得“尉村跑鼓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尉村跑鼓车项目保护单位襄汾县汾城镇尉村村民委员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活动举办
2017年4月,襄汾县尉村举办第十届跑鼓车文化艺术节。
2018年5月,襄汾县汾城镇举办第十一届跑鼓车文化艺术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3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