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弦
中国台湾诗人
纪弦(1913年4月27日—2013年7月22日),本名路逾,字越公,笔名路易士、青空律、纪弦,祖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今保定市清苑区),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
人物经历
1913年4月27日,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今保定市清苑区)。1924年,随父路孝忱定居扬州,深爱瘦西湖,视扬州为故乡,入读第五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扬州中学实验小学)。1928年,从扬州中学实验小学毕业,考上县立初中,后到震旦大学扬州附中学习法文。1929年春,开始写诗及学画,完成第一首诗《初恋》,同年秋考取武昌美术专科学校。
1930年1月23日,与胡明在扬州结婚,婚后转学至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就读绘画系西洋画组。1931年,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以“路易士”为笔名,自费出版《易士诗集》。1933年,与胡传钰、王家绳组建“磨风艺社”。1934年,开始投稿,诗作《给音乐家》发表于上海《现代》期刊;12月,赴上海创办诗刊《火山》。1935年,与杜衡合办《今代文艺》,该刊停办后,与杜衡组建“星火文艺社”;12月,出版诗集《行过之生命》。1936年,创办《诗志》及《新诗》月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武汉、贵阳、昆明、香港等地,曾任香港“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创办诗刊《诗领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开始使用笔名“纪弦”。1946年秋,进入陶百川主持的大东书局,担任编译。1947年,主编《中坚》半月刊;暑假后,被圣芳济中学聘为文史教员。
1948年10月,创办诗刊《异端》;11月,由上海赴台湾;12月,担任《平言日报》“热风”副刊编辑。1949年5月,在台北成功中学任教。1951年4月,出版诗集《在飞扬的时代》;11月,担任《自立晚报》“新诗”周刊主编。1952年,以短诗《乡愁》获第三届五四奖短诗第二奖;同年,完成抽烟斗的油画自画像。
1953年2月,独资创办的《现代诗》季刊创刊号出版。1954年春,担任《民友报》总编辑;5月,出版诗集《摘星的少年》;7月,出版诗论集《纪弦诗论》。1955年,当选中国台湾“文艺协会”第五届监事。1956年1月,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发动“新诗的再革命”运动;2月,发表《现代派信条释义》,发布现代派的“六大信条”;5月,出版诗集《无人岛》;10月,出版诗论集《新诗论集》。
1957年5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成立中国台湾“诗人联谊会”。1959年,担任中国台湾“文艺协会”第九届诗歌创作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2月,于《现代诗》春季号宣布解散“现代派”。1963年5月,担任“菲华文教研习会”文艺写作组新诗讲座讲师;10月,出版诗集《饮者诗钞》,收采1943年至1948年纪弦在上海所写的小诗162首。
1964年,代表作《狼之独步》完成。1965年,出版诗集《纪弦诗选》,收诗71首,书前《自序》为纪弦诗歌观的表白,也体现了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现代诗论战后诗歌观念的变化。1967年,出版散文集《小园小品》。1969年5月,出版散文集《终南山下》;8月,出席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获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颁授的金牌;10月,获选担任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筹备会副主委。
1970年,出版诗论集《纪弦论现代诗》。1971年,自印诗集《五八诗草》。1973年11月,于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期间,与吴望尧等人成立中国台湾“现代诗奖基金会”,并担任评审委员。1974年2月,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6月,获第一届中国台湾“现代诗奖”特别奖;9月,出版散文集《园丁之歌》。
1976年底,移民美国。1977年,当选由“创世纪”成员推举选出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1978年,出版诗集《纪弦自选集》。1981年,出席第五届“世界诗人大会”,获“世界艺术文化学院”赠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3年,入读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1985年,出版诗集《晚景》,收采1974年至1984年纪弦所写的80首诗,分为“晚景”“美西”两部分。1986年,加入“世界诗社”。
1988年,与李芳兰等人创办“北美中华新文艺学会”,并任监事长。1993年,出版诗集《半岛之歌》。1994年,担任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第一届会长。1996年8月,出版诗集《第十诗集》;12月,出版散文集《千金之旅——纪弦半岛文存》;同年,获中国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第一届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9年10月,与妻胡明结婚将满七十年之际,创作诗作《月岩婚进行曲》,发明“月岩婚”一词。2001年,出版《纪弦回忆录》和诗集《宇宙诗钞》。2002年8月,出版诗集《纪弦诗拔萃》。2005年6月,在《联合报》副刊发表诗作《致天狼星》。2008年6月,出版诗集《年方九十》。2010年9月,完成诗作《火星石婚》,以纪念与妻结婚将满八十年。
2013年7月22日,在美国加州逝世,享年101岁。
个人生活
家世渊源
纪弦本名路逾,字越公,系汉代大儒路温舒之后;父亲路孝忱为“同盟会”成员,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与妻胡明育有四子一女,即路学舒、路学恂、路学濂、路学山、路珊珊。
个人形象
纪弦读书时爱蓄长发、打大领结,穿着沾满油彩的外衣。年岁稍长,烟斗、手杖成了纪弦的标志,他的老友徐迟描述纪弦“修长修长的个子,穿着三件头一套的黑西服。他手提一根黑手杖,嘴衔一只黑烟斗,有时还牵着一条绕着他跳舞的小黑狗”。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反抗意识
纪弦的诗作中表现出的反抗意识,是客观与主观、时代与个人交汇融合的生成物,它既是时代生命意识的共同反映,又是纪弦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撤离大陆后的台湾知识分子在亲眼所见的历史变革中,对于自身行为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对于纪弦来说,他的反抗意识不仅是这种时代意识的折射,而且也来自于他自我发现的黑暗的人生经验和独特的生命感受。
宇宙意识
纪弦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地球以外广阔星宇的向往,这一为评论者称为“宇宙意识”的现代科技精神,常常与诗人对现实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成为他对现实愤世嫉俗之后的精神逃逸与寄托。
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
纪弦早期的诗风,更接近于浪漫主义,他把诗情溶解在自己日常生活和情绪之中,以抒发自己时常带有随意性的日常生活感遇和情绪为诗。这一张扬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感宣泄方式,使纪弦的诗歌中最独特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己。他自视过高的狂傲个性和现实不遇所带来的“不快乐”,形成了他诗歌自嘲和讽世、调侃的美学品格。
写实风格
纪弦诗作始终贴近现实生活,大多是描写理想在现实中的挫败,抒写诗人对台湾现实的不满;艺术上平中见奇、淡中显怒,喜用整体象征,注意表现手法上的含蓄、多变与丰富,讲究语言的清澈与明朗。
幽默风格
纪弦的幽默源于诗人审美的艺术眼光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他善于化熟悉为陌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困苦生活中发现乐趣。用世俗的眼光看,“卖豆腐的女人”的生活处境是尴尬而又凄凉的,然而纪弦却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卖豆腐的女人平淡的生活中开掘出了常人难以发现的美,“卖豆腐的女人,有着颇美的音色/每个大清早,都听见她的叫卖声/但那并非什么金嗓子、银嗓子/亦非富于性感的哑嗓子、尖嗓子/而却闪耀着一种有如晨曦之光辉”(《卖豆腐的女人》)。
人物评价
作为开启台湾现代诗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京报》评)
“简要的说,纪弦在整个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一个巨人。要谈纪弦的重要与影响,即使写一本书都说不完的。”(诗人郑愁予评)
“他是跨越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一个现代诗传灯者,也跨越海峡。”(诗人廖伟棠评)
“纪弦先生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诗人,对现代诗歌来说,上世纪50年代前后是一个断裂的历史。很少有人横贯一个世纪的创作,纪弦是比较完整地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诗人,他是有标志性意义的。”(诗人沈浩波评)
后世纪念
捐赠仪式
2015年4月15日,纪弦之子路学恂代表家属将一批文献文物资料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主要包括近千册书刊,与施蛰存、邵燕祥、徐迟、钟鼎文、吴奔星等重要作家通信的170多封信札,以及纪弦书房中用过的书桌、书柜、椅子、台灯、床、照片等和其他相关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9: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