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又称鬼戏的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
民俗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
傩舞是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傩礼,它是原始文化信仰,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
民俗舞蹈。它享有“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汉族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一个小山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艺术。在农事节庆时,村民常以跳傩舞自娱自乐。
一台傩舞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主要角色有木鱼、跳鼓、打尺板和锣鼓手4种。傩舞的
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邪祈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