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磴镇,隶属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地处
大渡口区西南部,东邻
建胜镇,南与巴南区
鱼洞街道、江津区
珞璜镇隔长江相望,西、北与九龙坡区
陶家镇、
华岩镇接壤,距大渡口区政府15千米,区域总面积49.68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清康熙年间,境域属巴县智里六甲。
民国元年(1912年)后,建立首届基层政权,名跳磴乡公所。
1951年10月,铜罐驿区跳磴乡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2月,跳磴乡、铜罐驿乡各划出部分辖区合建白沙沱乡。
1956年1月,白沙沱乡撤销,所辖分别划归原属。
1957年,成立跳磴乡高级合作社。
1958年,跳磴乡高级合作社改建跳磴公社。
1966年8月起,跳磴公社更名红灯公社。
1984年4月,恢复巴县跳磴乡。
1993年12月,白沙沱镇与跳蹬乡合并设置巴县跳磴镇。
1995年3月,跳磴镇划归大渡口区。
行政区划
2011年,跳磴镇下辖白沙沱、蓝沁苑2个社区,跳磴、双河、沟口、石林、蜂窝坝、新合、拱桥、红胜、南海、山溪、沙沱、石盘、敖山、金鳌、石林15个行政村;下设18个居民小组、9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4年12月,跳磴镇下辖5个社区、15个行政村:白沙沱社区、蓝沁苑社区、幸福社区、华庭社区、中顺社区、双河村、石林村、拱桥村、新合村、沟口村、红胜村、南海村、沙沱村、石盘村、金鳌村、鳌山村、湾塘村、山溪村、蜂窝坝村、跳磴村,镇人民政府驻跳磴正街67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跳磴镇地处
大渡口区西南部,东邻
建胜镇,南与巴南区
鱼洞街道、江津区
珞璜镇隔长江相望,西、北与九龙坡区
陶家镇、
华岩镇接壤,距大渡口区政府15千米,区域总面积49.6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跳磴镇地势东部偏高,西北“一岗一丘”,南部偏低较平坦,西部沿中梁山脉,地形以丘陵为主,兼以平坝湿地和低山,属于喀斯特浅丘地貌;境内最高点插旗山位于金鳌山东北部,海拔446.2米;最低点位于南海村东南面的长江江心岛上,海拔171米。
气候
跳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年平均312天,最长达351天,最短为26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跳磴镇境内主要河流为次级河流跳磴河,经九龙坡区华岩镇,从北向南流经境内湾塘、红胜等村,于红胜村皂角湾东边的河口注入长江,长25.8千米,流域面积68.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9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跳磴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旱灾;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07年7月15—18日,跳磴镇因连续暴雨4天,造成跳磴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损毁房屋1196间,冲毁乡村公路37.9千米,公路桥2座,人行桥5座,转移人口476人,受灾人口6519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以上;旱灾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6年6月,跳磴地区连续90天没下过大雨,其间有几次不足30毫米的小雨,气温都在35℃上,极端气温逼近42℃,跳磴镇受灾人口8900人,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以上。
自然资源
跳磴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白云石、砂金、石灰石等8种,其中已探明的白云石矿地质储量1938.6万吨;境内林木覆盖率49%以上,野生动植物有十多种,其中石林寺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红豆杉。
交通
跳磴镇有铁路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过境,其中成渝线境内长7千米,设小南海、伏牛溪、采石场、西站4个站,通往成都;襄渝线境内长7千米,设西站,通往湖北襄阳;川黔线在境内长9千米,设跳磴、小南海站、西站,通往贵州。
历史文化
跳磴镇因辖区村民跳石磴子过河而得名。
跳磴镇地方特色文化有石工号子、祭祀歌等,其中跳磴石工号子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跳磴镇景点有中梁山森林公园、鞍子山公园、滨河公园及南海风情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