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灯
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形式
车马灯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形式,在江西全南各地均有流传,而以四灯二车一马为表演形式的传统民俗舞蹈,则主要流传于全南南部的南迳镇等地方。车马灯歌词生动、朴素、明朗,不事雕饰,从歌词里体现出了客家人在赣南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农忙、农闲,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符合自然生存法则。
舞蹈信息
申报人/申报单位:全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省
历史溯源
南迳镇马古塘村的车马灯老艺人谭春云介绍,车马灯这一种传统民俗舞蹈约于清末民国初年间始创。据称,全南县金龙镇员山村缪云龙在赣州当兵多年,此人聪敏好动、记性尤强,特别酷爱湖南戏,他在赣州看了许多湖南戏班的演出。退役回乡后,他便糅合湖南花鼓戏和本地采茶戏、客家传统歌舞之长,首创了车马灯这一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之后,南迳人谭春云再向缪云龙学戏,把车马灯传到南迳镇等地,并逐渐使之成为当地农村一种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
主要特征
车马灯的音乐常伴有以“十二月花会”为主题的一段灯歌。其音乐中“二月好看花”最早是唱“三十六古人标”(又叫“花会歌”),“跳加冠”舞伴以打击乐,“捡包子”用的是一段“串子”。音乐曲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动听,主奏乐器用
表演形式
车马灯的表演者为一生二旦二丑,生角戴纱帽、挂口须;旦角头饰绛珠、手拿花扇;丑角则车夫短打装扮,类似戏剧人物造型。从人物造型及音乐等方面可看出,车马灯受湖南戏的影响很大。
车马灯这种传统民间舞蹈共有三个层次:“走车马”“跳加冠”“捡包子”。其艺术特点是“走车马”舞热烈,“跳加冠”舞风趣、诙谐,“捡包子”舞轻盈、活泼。这个节目一般在新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演出,民间俗称“打花鼓”。随着车马灯在全南的影响日隆,当地许多民间采茶戏班都是把这个舞蹈放在正戏的开头,演完车马灯再演出正戏。
相关乐器
二胡当地俗称勾筒,车马灯歌词生动、朴素、明朗,不事雕饰,从歌词里体现出了客家人在赣南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农忙、农闲,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符合自然生存法则。
另有湖南邵东车马灯 邵阳 市级非遗
邵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车马灯,习俗主要流传于野吉坪、杨桥、简家陇等地。邵东车马灯历史悠久,是邵东民间的传统小戏,不仅仅在野鸡坪一带流传,这种表演形式在建国初期十分流行。
车马灯也叫走马灯、花鼓戏。一支车马灯队伍全套配齐达96人。顾名思义,车马灯由若干盏(通常36盏)上面带框罩、下面连举把的马灯组成,另加传统戏班配套。邵东车马灯表演在晚上进行,表演前有一骑马老生,后有两驾花车,由两名短衣车夫推着,车内各坐一名花旦舞花扇、鼓花鼓,曲调有《 磨豆腐》等。表演的主题是四季耕作和民间风俗,除走马灯(九曲黄河)外还有跳加官和捡红包两个段子,用锣鼓、二胡等伴奏。车马灯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了,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三国时候刘备率领麾下关羽张飞赵云营救甘糜二位夫人的典故。车马灯里红脸黑脸的丑角,对应的就是关羽张飞,“四哥哥”,原型是赵云。两位“车子姑娘”,对应的是刘备二位夫人。举马灯的,对应当年打着火把的士兵。为了将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传承发扬,12月,唐志平先生组织村民成立车马灯戏班,用传统的车马灯来表现村里发生的变化,在传统的曲目之外,外加了一些有趣的喜剧小品节目,为宣传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搭台唱戏。
喜看邵东 盛丰 车马灯
2月5日,记者驱车来到邵东县野鸡坪镇盛丰村,一睹当地独特的传统文艺表演——车马灯的风采。
一同前来采风的邵东县文化馆馆长黄一骏告诉记者,车马灯是邵东地区的一种传统年俗,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车马灯的表演由几十至近百人不等
参考资料
市级非遗】邵东走马灯.邵阳新闻网.2014-10-13
喜看 邵东 盛丰 车马灯. 湖南日报.2\u67085\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7 17:04
目录
概述
舞蹈信息
历史溯源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