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6月25日成立的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联合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将主要为我国高速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中心主任由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余祖俊担任。
背景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牵头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6月25日在北京揭牌成立,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与行业院所及企业共同筹建,将主要为我国高速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2007年,以“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研究”为试点,教育部、财政部对北京交通大学启动实施了“跃升计划”,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路子,这也是“2011计划”的前期探索。为了解决轨道交通发展最急需、最紧迫的任务——轨道交通安全,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协同单位重点参与,共同组建了“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运营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识别、移动装备安全保障提升等三大任务。协同中心的建立将解决长期以来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力量分散、效率不高、产学研脱节等问题,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心成立后将首先针对高速铁路的运营进行技术创新,并遴选出列控系统、高速列车、行车环境等相关的三个主要先行先试创新方向。其中,在列控系统方面,将满足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高速列车方面,主要研究高速列车基础理论、高速列车技术标准、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等;行车环境方面,主要研究列车在不同线路及自然环境条件下车辆气动力诱发灾害的演化机理、评判准则,优化气动结构,实现流动控制。
据了解,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和之前成立的全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都是教育部“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项目,该计划旨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据了解,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共同发挥多年来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实质性贡献,北京交通大学及中南大学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确立“定位国家战略急需,瞄准国际一流”的协同创新目标,经过多轮磋商,最终就建立“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达成一致意见。
中心简介
该中心总体目标以轨道交通安全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突破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转变大学创新方式,提升大学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聚集一批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人才,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批轨道交通安全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和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攻克轨道交通安全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装备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科学技术体系,呈现轨道交通安全若干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2013年12月,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副校长孙守光余祖俊,中南大学副校长陈春阳、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亮,以及各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确定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各校代表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起草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及奖励办法》、《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央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等3个文件(以下简称“3个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多项共识。
协议签署
2012年6月25日,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就共同组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签署协议。宁滨校长代表北京交通大学、陈春阳校长代表西南交通大学、田红旗副校长代表中南大学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
中心揭牌
2012年8月23日下午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现场,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铁道部科技司副司长曾会欣等领导的见证下,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标志着这个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点参与,联合行业重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共同组建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入了具有标志意义的新阶段。
首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竞争非常激烈,全国151所主要高校申报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经层层筛选,仅认定了14个,上海、陕西、山东、重庆等科技和高教强省空白,西部仅四川省有2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首批国家认定。
高层论坛
8 月 23 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上,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中国高水平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院所和骨干企业共同筹建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铁道部科技司副司长曾会欣在论坛上作重要讲话。北京交通大学校党委书记曹国永、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揭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就“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作了介绍,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致辞。
论坛上,各高校与轨道交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举行了组建签约仪式。企业代表结合各自领域特色就我国铁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表了看法。多位院士以及协同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发表真知灼见。本次论坛的召开标志着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充分肯定了三校合作的基础,希望协同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创新要素集成上下大力气,在改革上下真功夫,在服务上见真成效;加强创新链条的整合,强化中间试验和技术集成环节;在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上下功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的服务,力争突破现有的机制体制障碍,走出一条共同推进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结束之后, 中心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会议商定: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学独家牵头申报。
获批名单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具体名单如下:
牵头申报高校名单:
(初审名单共35家,答辩通过17家,最终认定通过14家(即上表名单)。此次答辩未能通过的协同创新中心下次认定申报时可不占用牵头高校或地方推荐指标,不参加专家初审,直接进入会议答辩环节。)
组建历程
2011年
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
6月,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6月,刘延东对“跃升计划”支持的CBTC“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创新成功典型。”
7月,北京交通大学提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方向,确定了校内组织形式。
8月,北京交通大学按照协同创新的思想和要求,最终明确协同创新方向为“轨道交通安全”。
2012年
3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3月,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共同签署联合组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
5月,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正式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6月,教育部、财政部开始组织“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和认定工作。
6月,杜占元副部长到北京交通大学考察时,对中心建设方案给予肯定,认为前期各项工作深入、细致、务实。
6月,北京交通大学向铁道部汇报了协同创新相关工作的情况,卢春房副部长明确表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方案既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也符合铁路的发展需要,铁道部将大力支持;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合适,符合铁道部的要求;铁道部会按一定的程序,落实相关的申报支撑材料,将在铁路评审专家的推荐、技术委员会主任人选、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积极支持。
6月,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签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
8月,召开第一届中心理事会,确定由北京交通大学独家牵头申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决定由北京交通大学余祖俊副校长担任中心第一任执行主任,并颁布实施了8项管理办法。
8月,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8月,“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心的运行情况再次给予了充分肯定。各校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各校领导共同为“中心”揭牌。
9月,协同创新中心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
10月,李克强同志和刘延东同志对中心的相关工作给予批示支持。
2013年
1月,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初审。
2月,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会议答辩。
3月,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现场考察。
4月,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综合咨询认定,并公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11:00
目录
概述
背景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