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压路机
一种机械
轮胎压路机是由多个充气轮胎对道路进行密实作业的一种机械。 轮胎压路机碾轮采用充气轮胎,一般装前轮3~5个,后轮4~6个。如改变充气压力可改变 接地压力,压力调节范围为0.11~1.05兆帕。
主要特点
工程实例中,尤其是一些老的施工人员,常将轮胎压路机称作胶轮压路机。适用于各种材料的基础层、次基础层及沥青面层等材料的压实,是公路、市政、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压实机械。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可以通过增减配重和轮胎气压调节接地比压,以适应于不同材料的压实。2. 采用康明斯6BTA型发动机,动力强劲,可适用各种施工工况。3. 前进三档、后退二档,速度可在5.33-22.05km/h变换,方便施工和转场。4. 前轮采用机械摇摆式悬挂装置。5. 具有行车制动、停车制动,制动性能可靠。6. 视野开阔的全景式驾驶室,具有较好的隔音、减振效果。顶式排风和收放机使驾驶更加舒适。7.根据用户需要,可装备空调。
历史及发展
提到压路机,不得不对压实技术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曾利用畜群的蹄足对土壤进行踩踏、搓揉和捣实来处理房屋的地基,压实大坝和河堤,在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的道路工程以碎石子铺路为主,压实主要靠车辆自然碾压,直到1858年发明了轧石机后,促进了碎石路面的发展,才逐渐出现了用马拉的滚筒进行压实工作,这是最早的压路机雏形,1860年在法国出现了蒸汽压路机,进一步促进并改善了碎石路面的施工技术和质量,加快了进度。在20世纪初,世界上公认碎石路面是当时最优良的路面而推广于全球,压实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知,压路机也随之出各个道路施工工地上,19世纪中叶,内燃机的发明给压实设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第一台内燃机驱动的压路机诞生在20世纪初。随后出现的是轮胎压路机,羊足碾压路机与光轮压路机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对静碾压路机的压实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增加压路机的重量可使压路机的线压力增加,从而提高压实效果。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致力于开发大吨位压路机,最大的轮胎压路机曾重达200多吨,不过这段时期内,压路机的变化还是主要体动力及外形的改进上。
技术参数
如表
操作保养
1.每班应检查各连接部分的紧固零件是否有松脱现象,检查轮胎气压,检查轴承是否发热,如有问题,应立即处理。每日作业完后燃油箱要加满燃油,防止油箱内壁产生水滴;每日作业前要打开燃油箱的放水阀放水;在发动机燃料用尽或更换滤芯后,须排尽管路内的空气。2.经常检查液压系统油箱是否需要加液压油,各油管接头有否漏油现象。3.按润滑表要求,对各润滑部位加注润滑油。4.经常检查和调整滚压轮轴向间隙。当压路机工作半年后,应调换各滚压轮的安装位置,使轮胎磨损趋于均匀。5.压路机在自行运输时,轮胎气压应保持在0.6至0.65Mpa以下,行驶距离不宜过远。6.应经常检查和维护刹车机构。7.如压路机长期停放,应将机身架起,减少轮胎受压变形。久经停放,再度使用时应检查各部位润滑油是否变质,如果不能用,应将废油放掉,另换新油。
低温影响
低温使发动机启动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润滑油粘度增大、蓄电池工作能力下降和燃油雾化不良。机油的粘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流动性能变差,从而使发动机润滑条件变坏,曲轴的转动阻力增大。蓄电池在低温时,电解液的粘度也增大,渗透能力下降,内电阻增加使蓄电池容量及端电压显著下降,甚至不能放电。电压降低使起动机得不到所需的输出功率,难于达到启动转速的要求。由于低温使发动机启动的曲轴转速不高,进气管温度和气体流速都低,燃油的雾化质量差,又进一步给发动机启动增加了困难。在低温条件下,各种油液的粘度大、流动性差,给压路机的运行带来了困难,并且加剧了机件的磨损。润滑油的粘度大,机构运转时的搅油功率损失增加,使发动机功率下降,传动系统的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压路机行走和激振机构的驱动能力。润滑油的流动性差,给某些部件的润滑增加了困难,降低了润滑效果,从而加剧了发动机和传动部件的机件磨损。工作油液的粘度大,还加大了管路的阻力,使液压转向操纵困难,液压驱动制动器的效能变差、给行车增加了困难,对安全驾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施工还有普遍存在的冰冻危害,例如:蓄电池的电解液冻结会使其终止工作;水冷发动机的冷却水结冰会冻裂散热器和气缸体。
市场区域市场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压路机需求不断增长,国外著名压路机生产企业也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投资力度,这对我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012年中国压路机出口增速放缓。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压路机行业产销量连年增长,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上都有了比较大的飞跃。随着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的继续加大,大吨位的压路机由于其高效率的压实效果仍将受到施工单位青睐,其市场形势会继续向好。
参考资料
轮胎压路机.中国路面机械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6 11:01
目录
概述
主要特点
历史及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