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管子》中的
货币价格理论。“轻重”一词,最早见于
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大钱,并提出“量资币,权轻重”之说,到战国时,墨家亦有“刀轻”、“刀重”的论述(《墨子·经说下》)。但这些论述,都很简略。《管子》书有《轻重》19篇(3篇亡佚,今存16篇),主要讲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关系,对这些关系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因而后人凡是讲到轻重理论或轻重之学,都是指《管子》的轻重理论。
基本思想
《轻重》各篇的作者和写成时代,都还无定论,主要有战国晚期和西汉时期二说。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内商品
货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诸侯国之间有盐、铁、粮食等重要商品的贸易,货币亦由大而重的刀币、布(铲)币等
铸币,逐渐改变为便于流通的圆钱,黄金则主要在诸侯国间流通。那时各国讲求富国强兵,设法用经济政策加强国家财力。《轻重》各篇所述,就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反映。
《轻重》各篇的基本思想,是通过
货币和价格政策的规定,控制全国的重要物资如粮食、盐、铁等的流通,以达到加强封建国家财力和打击富商大贾的目的。这就是所说的“以轻重御天下之道”(《山至数》)。这一基本思想是以它的
货币和价格学说为根据的。
贮藏职能
《轻重》各篇非常重视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它把货币作为商品流通手段的重要性提到甚至超过五谷食粮的地位。它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亦作“民之通货”)。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国蓄》、《轻重乙》、《揆度》)《管子》提出
货币是商品流通手段,国家可以用货币来控制粮食流通的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轻重》各篇的逻辑是:货币既然成为商品流通手段,粮食以及万物的交换和流通都要通过货币,所以货币可以被用来控制粮食以及万物的流通。这样,
货币就具有支配粮食以及万物的权力。商人掌握了
货币,可以囤积各种货物,谋取厚利;封建国家掌握了货币,同样可以储备粮食以及各种物资,增强封建统治的财力。由于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成为各种物质财富的代表,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各种物质财富。因此,
货币也成为财富的贮藏手段,商人用货币生殖货币,封建国家除铸造货币以供流通外,也以贮藏或投放货币作为控制各种物资和增加国库财富的手段。
币重和币轻
由于轻重理论是从
货币具有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出发,进而论述货币可以用来作为控制各种物资的政策手段,所以货币的贵贱,即货币价值的高低,成为这一理论的中心问题《轻重》各篇中常常提到“币重”、“币轻”问题,币重就是币贵,币轻就是币贱。币贵万物就贱,币贱万物就贵。关于币重和币轻是如何决定的,它说“物藏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揆度》)。显然,轻重理论中的“币重”、“币轻”,说的不是
货币由它本来的质量决定的,而是货币在一定流通数量情形下,或者被收藏起来,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因而货币购买力提高,或者投放被收藏的货币到流通中,于是货币购买力又较前降低。所以这“币重”、“币轻”是货币流通紧缩或松动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于货币价值的分析。轻重理论没有能提出科学的价值概念来分析
货币的价值。正因此故,轻重理论在理论分析上,只提出货币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的论述,而缺乏对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分析,在政策思想上,就陷入“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地数》),甚至“徐疾之数,轻重之也,一可以为十,十可以为百”(《山权》)的主观臆断。
货币价格
有货币流通就有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轻重》各篇认识到,为了从流通中控制各项重要物资,不但要运用
货币政策,还要运用物价政策。物价贵贱与
货币价值成反比例的变化。“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山至数》)。这个变化除起因于货币价值或购买力的变化以外,商品本身亦有造成价格贵贱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的论述,是轻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具体到各物或个别物品,则“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国蓄》)。这种论述同所论“币重”、“币轻”的理论完全相同。“币重”、“币轻”与“万物重”、“万物轻”同受“多则贱,寡则贵”一个原理的支配。在这里也同样表明轻重理论缺乏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基于这种理论,《轻重》各篇发展了“平粜”、“平籴”思想,提出如下政策:秋收时,谷轻币重,投放
货币大量收购谷物,而在青黄不接时,谷重币轻,出售谷物大量收回货币。对女工织物和盐铁所采用的政策,基本上与此相同。
轻重理论中还有“谷独贵独贱”说(《乘马数》),以后论者对此有不同理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管子评论》中谓当时之谷兼有消费目的物和
货币的两重性,其他著述亦有类似说法。其实,《国蓄》篇所说“善者执其通施,而御其司命”,已说明谷物是以
货币来表示其价值的,不存在谷物在轻重理论中同时具有货币的职能。其所以说“谷独贵独贱”,是说谷物具有“民之司命”的特点,它可以用聚藏政策来提高它与其他各物的
比价,但这种比价还是通过
货币来表现的。
主要影响
轻重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封建社会言
货币理论、货币
价格政策以及
粮食储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都不断引用这种理论,并用以制定各种实施方案。
强国思想
轻重理论的宗旨在于安民强国,因此《
管子·轻重篇商农业② 《管子·国蓄篇》。
国家除了参与谷物贸易之外,在
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结合的条件下,也参与
纺织纺织品,国家照市价折合为
货币,支给预付款。这样封建国家又掌握
纺织品,等这些东西价格上升时,国家又出售从中谋利。此外,国家对军队需用之牛马、器械、战车和山泽物品的加工品小农具等等也都进行预购储存,又及时
预售和卖出,国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总之,封建国家通过上述谷物、
纺织品和其他种种物品交易,获取了巨大利润,充实了国家的财政。另一方面国家售出这些货物时又有平抑物价的作用,安定了民众的生活。这样作的同时,也就制止了
商人的屯积聚奇、谋取暴利。
(3)调控物价利用价格波动,增加
国家收入。通过价格变动反映
商《管子》中所说的衡,就是
商品价格围绕一个中心线而上下波动的运动。尽管《管子》不懂
商品价值,不懂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的道理,但《管子》却观察到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因此,在《管子·轻重篇》的作者看来,把
物价轻重理论还利用价格的相对关系间接刺激价格上涨来调控国家的经济生活。如《管子·轻重丁篇》说,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则不必征布税,而征麻税,于是麻因征税价涨10 倍,因麻价的上涨而影响布价也大大上涨。同样,如国家掌握了大量的
纺织品帛,则征丝税,这样丝的价格上涨又可刺激帛的价格上涨①。国家可以利用价格上涨的机会,出售布、帛,增加国家的收入。
国家以此增加经济收入。《管子·轻重篇》的
货币思想是很光辉的,发人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的
货币金融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些是错误的。正是由于对
货币功能、作用有独到的认识,所以主张国家垄断
货币,利用
货币与其他物品轻重关系的变化,来增加国家的收入。
货币是
流通手段通货货币看作
流通手段,流通中的
通货,并进而认为是流通中的沟道。
商品在社会上流通的沟道就是
货币,离开了
商品流通的沟道(货币)
商品就无法流通。另外,《管子·轻重篇》主张国家对
货币货币。《管子·轻重篇》讲到的
货币还有黄金、珠玉②,不过这两种货币不是一般民众可以随意得到的,二者均有出产于国外特定地方,易于为封建国家控制。
这种为国家所控制的又是
商品
流通沟道的
货币货币货币由封建国家收回十分之九,在民间流通的只有十分之一,则币值上升而万物价格下跌。这时封建国家大量出笼
货币收购万物。当着万物由国家收藏,
货币大量在民间流通时,流通中的万物大为减少,由于
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时万物价格上涨,货币价值下跌。这时,封建国家又大量抛售万物收回
货币。轻重理论主张利用
货币数量增减与物价涨落,国家适时抛出货币或万物来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
《管子》上述理论错误在于不了解金属
货币的币值是在货币进入流通之前就存在的。因此,它才能作为
价值尺度,而决不是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
货币数量的多寡。然而,从
货物的
供求关系可以引起物价的涨落来说,《管子》所说的上述现象仍然是有其适用性的。只要封建国家运用适当,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而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的。
(5)实行专卖主张实行盐铁的局部专买和专卖,增加
国家收入《管子·轻重篇》的作者是这样算账的。人人都必需食盐,10 口之家,10 人食盐;100 口之家,100 人食盐。万乘之国的大国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纳税者约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30 钱,则为3000万。若实行盐的局部专卖,适当提高盐价,每月就能得到6000 万。不仅② 《地数》、《轻重乙》、《揆度》诸篇均有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等有关论断。如此,国家还可以盐出口获重利,这就等于是煮海水为盐而向天下征税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轻重篇》还宣扬商战,施展谋略,出奇制胜,制服对方。
《管子·轻重篇》所阐发的以轻重之术治国的方略,主张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治理国家,这与商鞅、
韩非主张通过封建专制国家法令治理国家显著不同。《管子·轻重篇》的主张在汉、唐、宋的经济生活曾发生过重要作用,在我国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重要意义和可资借鉴之处,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