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港
湄洲湾鲤鱼岛境内港口
辋川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位于湄洲湾鲤鱼岛内侧,地理坐标东经118。51’,北纬25。04’。辋川港历史上是惠安县一个重要港口。明洪武十六年在此置河泊所。港区位于该港西北部。抗日战争初期一度成为闽南货物集散地。
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1940年),厦门泉州等沿海港口被封锁,泉州、晋江、南安三县市商入承租英国轮船载运物资入秀屿港,然后雇小船驳入辋川港转运各地,成为进出口物资的中转站。惠安驿运站当时也设在这里。后来因港口遭日本飞机轰炸,曾一度萧条。抗日战争后,港口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与台湾通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辋川港没有修建码头,只有一条30级条石台阶砌成的装卸道,仅容2人交错起落搬运,操作非常艰难。船舶进出装卸,须等候涨潮才能停靠50吨级的船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内的物资大多数由辋川港进出,并在港区设立中转站,成为惠安县2个最大的中转港口之一。港口年吞吐量达6万吨。1952年以后陆续建造驳岸泊位,石砌驳岸长180米,宽18米,有5个泊位,最大500吨级,最小30吨级。
1957年以后成为境内第二大中转站。年吞吐量达5万吨,陆续建造驳岸泊位5个。
1958年建造长40米、宽23米、深7米,船位500吨的条石驳岸泊位。
1962年建长30米、宽18米的驳岸泊位。
1965年建长30米、宽22米的驳岸泊位。
1980年建长40米、宽18米、深5米的驳岸泊位。
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辋川港定为对外开放港口
1986年建长40米、宽18米的驳岸泊位。
1989年驳岸全长180米、宽18米,其中500吨泊位1个、200吨泊位1个、30~60吨泊位3个。
1985年还建造盐业专用500吨码头1个,开辟至香港航线。1981年、1986年在码头上安装吊杆2台,实现装卸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港口环境
辋川港北通湄洲湾外海,主航道长31海里,港面宽30多米,港底宽40米,航道深7米~8米,底质烂泥细沙,无礁石,既长又弯曲,有”南辋港十八弯”之称。港内宽阔,港底平坦,涨潮时,500吨级船舶可安全进出,港内可同时停泊数十艘船舶。航道因常受山洪冲刷,无淤积。东北面有2座大出,一名烟台山,一名莲花山,两凼抱秀。双水长流,是惠安县的天然避风良港。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
辋川港地势平坦,交通发达,靠近县城.历史上小型船舶可驶至县城东关,是县内进出口物资的重要港口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10:2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