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合线(convergence line)是指线状延伸的
气流汇合地带,主要由空气流向,流速的差异所致。地面的辐合线上气流常汇合上升,使天气阴沉多雨。
定义
辐合线是指地面附近风场的辐合线,有风向或风速的辐合,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机制。边界层辐合线包括锋面、雷暴出流边界(阵锋风)、海陆锋辐合线等,地面辐合线的分析是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重点分析的项目。
边界层辐合线
地面附近的风场辐合线,包括雷暴出流边界(阵风锋)、天气尺度锋面、海风锋等,在距离多普勒比较近时,通常可以被探测到,其反射率因子通常在15-30dbz之间。
特征
边界层辐合线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锋面、干线、对流风暴的外流边界(阵风锋)、海(陆)风锋等在边界外层内形成风场辐合的系统。边界层辐合线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呈现为窄带回波,强度从几个dBZ到十几个dBZ。产生这种强回波的原因是由于水汽辐合线相对集中,造成较高抬升的缘故。对流风暴倾向于在边界层辐合线附近生成,尤其是在两条辐合线有交点附近生成。
研究进展
关于边界层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演变规律,国外已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工作,且已取得许多成果。
Cabone等分析了美国堪萨斯州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由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形成飑线的天气个例。Wilson等应用若干美国天气个例统计分析边界层辐合线之间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的碰撞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分析表明:如果大气层结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强对流容易形成在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的碰撞交叉处;边界层辐合线的存在使雷暴加强。基于一系列研究,并且结合其他观测资料和相关
临近预报技术,还研制了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平台。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刘黎平等给出了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如何识别边界层辐合线的方法,漆梁波等应用上海天气雷达和
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弱窄带回波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以上相关研究在短时
临近预报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边界层辐合线类型
Wilson等指出,所谓边界层辐合线可以是天气尺度的冷锋或露点锋,也可以是中尺度的海风锋,还包括雷暴前沿的阵风锋(出流边界)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以下特征一般被认为是边界层辐合线:雷达
基本反射率因子回波产品中的低仰角(0.5°或1.5°)中均表现为弱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仅为15~25dBZ,回波宽度一般为3~10km,长度随着天气背景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结合当地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可将边界层辐合线分为3类:海风锋、阵风锋和局地地形引起的辐合线。
阵风锋和海风锋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的特征都表现为弱窄带回波(边界层辐合线)。
具有以下相同点:①两者在0.5°或1.5°仰角的PPI雷达
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特征中均表现为强度为15~25dBZ,宽度一般为3~10km 的弱窄带回波;②两者与其他弱窄带回波呈一定角度碰撞时,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水汽条件下,在碰撞交叉处,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
但两者又有不同之处:① 两者带来的气象要素变化有差异,海风锋经过时,气温降低,湿度增加,风向一般由偏北风或者西南风转为东南风;而阵风锋经过时,它的显著特征是风速突增、气温骤降和湿度降低;②移动路径有所不同,海风锋形成后,一般平行于渤海湾向内陆缓慢推进,而阵风锋基本与雷暴主体的移动方向一致;③ 两者形成的机制有差异,海风锋是由于海陆温差不同形成的,而阵风锋是雷暴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向四周扩散气流的前缘带。
边界层辐合线与雷暴
单一边界层辐合线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两条以上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碰撞,一般在碰撞交叉处形成强对流天气。若已存在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将加强。
边界层辐合线与雷暴生成、加强和消散的关系:
(1)雷暴倾向于在边界层辐合线附近生成;
(2)两条边界层辐合线相碰更容易导致雷暴生成;
(3)雷暴的维持与低层大气垂直风切变有关;
(4)雷暴合并往往导致雷暴加强;
(5)雷暴与边界层辐合线保持紧贴有利于雷暴强度维持,反之,辐合线逐渐远离雷暴意味着雷暴趋于消散;
(6)雷暴进入稳定区也会减弱或消散。
中尺度辐合线
中尺度辐合线是产生暴雨的一个重要系统。一方面,中尺度辐合线能造成辐合产生暴雨,另一方面,中尺度辐合线常产生中尺度低压,从而产生暴雨。这些中尺度辐合线大都对应有雨团活动。
副热带辐合线
副热带辐合线是一条海水等温线密集带,几乎连续不断地环绕南极大陆,表层水温12~15°C,呈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因是水文界线,平均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42°之间,故南大洋的面积也不固定,约为77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2%左右。
“南大洋”的概念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海洋学(而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般把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1970年的会议上,将南大洋定义为:“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副热带辐合线”为其北界。
赤道辐合线
赤道辐合线是北半球和南半球两个
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辐合带。
盛夏季节,副热带高压北移,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越过赤道,达到北半球,原来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北侧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转为西南风,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北方构成矛盾的双方,他们互相依赖相互斗争,决定赤道辐合线的生命线,推动赤道辐合线的发展和变化。
活动特征
当赤道辐合线北边的东北风强于南边的西南风时,则辐合线南移;反之,辐合线北移,当双方势力差不多时,则赤道辐合线较稳定,呈准静止状态。当双方都增强时,则辐合线增强;反之,辐合线减弱;弱任何一方不存在时,则辐合线也就消失了。
在实际预报工作中,是通过预报
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和南北移动来预报赤道辐合线的南北移动。一般情况下当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加强北进,则赤道辐合线北移;当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则赤道辐合线南移;如果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则赤道辐合线也将呈准静止状态。
赤道辐合线也明显的季节性位移,以东亚而言,平均位置1月份在南纬4度,以后逐渐北移,至7月份就可达北纬13度。
影响
赤道辐合线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天气影响很大。每年6月开始,在7、8月份,甚至9月份,赤道辐合线经常活跃在我国南海地区。
赤道辐合线在海上时,由于海上南北温差不大,即使辐合有利于锋生,也不足以形成锋面。此时辐合只能造成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而没有沿锋面的滑升作用,因此,辐合线的天气集中在沿辐合线的狭长带内,主要天气为低云、降水、雷阵雨,云的厚度较厚,强的赤道辐合线可以强飑、水龙卷、强雷雨等。赤道辐合线的恶劣天气并不是连续分布的,恶劣天气只产生在风场有辐合的地带上,那些只要风切变而无辐合,甚至表现为辐散的地带没有恶劣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