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
成都市中心地带、
成都人民公园西北部,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承建者为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师胡炳森。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四川军政府成立,张澜、颜楷等提出在建设少城公园时为在保路运动中的死难同胞立碑志念。
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破土动工,由川路总公司承办建碑事宜,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
民国三年(1914年)9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设完工。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27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遭日机投弹炸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单位多次修缮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建筑特点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作为革命纪念物和很特别的近代建筑,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处于各种文化的交叉点上的特点。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为死事纪念,按照中国的传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选址最后落在“前带流水,右俯公园”的今天人民公园的地方。参照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的地图,今天的金河路、少城路原来是金水河。碑顶四低一高的形式和珠串相连的塔尖,这种形制多见于泰国、柬埔寨的佛教建筑,可能是受到东南亚佛教的影响所致。塔顶上有老虎窗,这种屋顶上的窗户在中国传统建筑很少见,可以说是西洋的影响。除了碑顶之外,碑座上的雕刻表现手法显然不是中国的传统雕刻方法,而是带有西方的抽象构图的意向,使人联想起野兽派粗壮有力的绘画以及讲求现代绘画追求点线面构图意识。这些浮雕的强悍量感与该碑所表现的纪念保路运动壮烈的场面较为吻合。在纪念碑檐口处理上用了砖塔常见叠涩的方法。“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大字上面采用了砖拱。但纪念碑和古代砖塔从形式上到构法上有着很大区别——中国古代的砖塔多见于灰砖,纪念碑是采用近代以后灰红两色砖间插组合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创造。
文物遗存
碑首
碑首建有尖塔,围以四座小塔,碑首上的瓦塑有二龙戏珠图案,装饰有云龙和蝙蝠。
碑身
碑身为方锥形,四面嵌有长条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字样,由当时四川书法家
张夔阶(东)、
颜楷(西)、
吴之英(南)、
赵熙(北)分别用楷、草、行、隶4种字体书写,每个字大小约有1平方米。
碑座
碑座为方锥形,全高约10米,从基脚经台基至碑座共六层。台前迎面镶嵌有汉白玉石板,上书“中华民国二年川路总公司建”等字样。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
碑台
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
历史文化
相关历史
四川保路运动
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廷强行收回原已准予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却立刻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激起各地民众发起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民众反抗最为激烈,很快就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代表赴京请愿。全川各地闻风响应,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同志协会相继成立。四川民众在保路斗争的口号下,掀起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9月7日,川督
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领导者,封团铁路公司和同志会,并下令枪杀请愿群众三十余人,制造“成都血案”。紧接着又下令解散各地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保路、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并在同盟会组织下,掀起武装暴动。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相关诗文
当代《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罗庆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雄浑有力四方刻,图案浮雕碑座额。
林木葱葱花径绕,爱国仰敬颂德泽。
保护措施
1961年7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
成都市中心地带、
成都人民公园西北部。
交通信息
城市地铁:在成都市内搭乘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到人民公园站(B出口)下车,步行3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