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达
中国京剧演员
辛宝达,1947年出生于河北沧州,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京剧演员,工老生高派第三代传人。
人物经历
1947年,辛宝达出生于河北沧州。1959年,考入河北省戏曲学校,学老生,师从张荣兴、贯盛习,因嗓音坚实挺拔,音域宽、音质好,阔面明眸,份相大方,学校一直把他作为该班老生行的“尖子”培养:先后学演了比较多的以唱功吃重的剧目、如《大探二》之杨波,《斩子》之杨延昭、《金水桥》之李世民,《失·空·斩》和《群英会》、《借东风》之诸葛亮,《红鬃烈马》之薛平贵等,打下了较厚实的唱功基础。并学演了《洪母骂畴》、《强项令》等新编历史戏。
1966年,临近毕业时,辛宝达在剧目《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军区组建京剧组的李留奎一眼看中,经过批准进入北京军区京剧组(战友京剧团前身),成为第一批九位京剧队的成员。1969年,调入歌舞团里的京剧组工作,任该团主要演员之一,主演过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为部队服务曾新编剧目《出发之前》《格斗》并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新编历史剧目《小刀会英雄传》《鉴真大师》都曾在中央电台播放。
1971年,在成立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后,辛宝达一直是以谭派、余派的路子在创作和演出。1977年,参演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排演的、以传统剧目《龙凤呈祥》为基础改编的新编戏《美人计》,河北省戏曲学校校长史若虚和戏曲作家翁偶虹听过后建议他学习高派老生。1978年,经史若虚介绍,辛宝达向高派传人李和曾学习高派艺术,李和曾开始教他第一部戏《逍遥津》。
1983年11月22日至12月,随北京部队政治部战友京剧团来沪参加上海戏剧节活动,在劳动剧场演出《吕布与貂蝉》《水淹下邳》《周仁献嫂》《罗成》《哭秦庭》等剧目。1984年,正式拜李和曾为师,学习了《逍遥津》《赠绨袍》等高派名剧。同年,师徒同台合演, 举行了高(庆奎)派演出专场。同年,在首都京剧“振兴杯”电视大奖赛中获首都京剧十佳演员称号。
1990年,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2月14日,在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马长礼、言兴朋、耿其昌联唱京剧《甘露寺》。1993年10月31日,获得梅兰芳金奖大赛老生组提名奖。
1995年至2002年,参加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为李和曾进行音配像工作。2005年,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实施的中国京剧彩霞工程。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表演京剧《七擒孟获》选段,京剧 《逍遥津》等。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表演京剧《碰碑》选段等。
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表演京剧《空城计》等。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表演京剧《三打祝家庄》等。2016年8月1日,参加京剧高派艺术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并受邀担任指导教师。2017年11月11日,参加纪念李和曾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演出。2018年1月20日,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表演京剧《脂粉计》选段。
2024年4月14日下午,辛宝达与李衍茂师徒二人在紫金大剧院举行了戏迷交流会。4月17日晚,在苏京薪传“茂实京声”——京剧高派老生李衍茂个人专场演出中,对剧目进行指导和打磨加工。
个人生活
妻子
辛宝达的妻子是花旦演员、中国戏曲学校六八届毕业生周月华。
师父
辛宝达的师父是李和曾
徒弟
辛宝达的徒弟有李衍茂、赵又童。
主要作品
获奖记录
艺术特色
辛宝达嗓音坚实挺拔,音域宽,音质好,其演唱刚劲有力极富激情,嗓音酷似李和曾,演唱具有高派艺术“高亢嘹亮、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的艺术风貌。
无论鞠躬尽瘁的一代名相,还是长歌当哭的国之忠良,或者家国不保的懦弱君王,他演来既体现了高派的明显特色,又人各有貌,同是激昂慷慨,却或有智者的抗争,或呈斗士的壮怀,或现皇帝的悲愤,时而痛快酣畅,时而深沉痛切,高如一鹤冲天,低若浮丝游刃,他唱余派杨派时有意吸收过高派腔,正宗学高派后,他又大胆借鉴余杨以及马派等各家的唱法、表演,丰富了人物。在《赠绨袍》《哭秦庭》等剧里他甚至调整了剧本,重新设计了唱腔。
人物评价
辛宝达在对待艺术上是相当的严肃,不足就是不足,绝不用好话敷衍。(《扬子晚报》评)
辛宝达一方面努力学习继承高派,同时还担负着带师传艺的重任,无论是对师弟们,还是对一些业余爱好者,他都不厌其烦的手把后的传代他们。(《九州大戏台》评)
辛宝达是一位脚踏实地,前途蔚为可观的实践者,他的艺术道路,或许可以告诉人们:只有执着的追求,并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为人们所企望的艺术表演人才。(《中国京剧》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7 22:0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