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剧
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
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演出时照本宣唱,唱腔曲调吸收、借鉴了河北省皮影的成份,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四台子村业余剧团的皮影艺人以真人上台唱影调的形式演出了业余作者翁景树编写的现代戏《白杨树下》,把影窗艺术变成舞台艺术,取名影调戏。辽南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省现有瓦房店市辽剧团(现代)和盖州辽南戏剧团(古装)。2002年1月8日,正式更名为辽剧。
代表人物
那涛(1941年6月15日—2001年1月13日),男,满族,出生于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古井村。著名辽剧作曲家。1959年毕业于瓦房店市复州镇东瓦中学。1960年参加复县评剧团,曾担任乐手、指挥、编曲、副团长、团长;瓦房店市文化馆副馆长、瓦房店市文体局副局长。自学成才。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大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瓦房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瓦房店市政协常委、辽宁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生前,他创作辽剧、评戏、二人转、拉场戏、东北大鼓等几百余部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作品。其中辽剧《成长》、《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姜云胜》、《月在别时圆》(与那勇合作);辽剧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等30余部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作品在大连、辽宁省全国评比中获金、银奖。他先后出版了《辽南影调戏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30万言,著名音乐宁丁鸣作序),印数3500册;《东北大鼓音乐》(大连出版社,著名曲艺家刘兰芳作序)专著,填补了全国出版空白。他为我国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特别是辽剧)的继承、创新、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辽剧的起源
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2002年1月8日,根据剧种发展需要,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正式更名为辽剧。辽剧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
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批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在这一精神指引下,辽宁省于1961年在沈阳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从此正式定名为“辽南戏”。
追根溯源,做为辽剧发源地之一的瓦房店市,在解放前泡崖乡“韩家八人班”,曾用皮影戏唱腔演唱舞台人物古装戏《大朝阁》、《大花亭》等节目;当时在瓦房店市农村还有的关希仁等民间鼓乐班,用皮影戏曲调唱“坐腔戏”(坐唱人物戏,不化妆,不走场)。1948年,瓦房店大河区小学老师那成贵、姜兆森、吴德伦等人,用传统皮影戏唱腔和模仿影窗上皮影影人动作,创作和演出揭露讽刺蒋介石发动打内战为题材的小戏曲,这就为后来瓦房店市辽南影调戏、辽南戏、辽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建国后,瓦房店市在历届市(县)委、政府领导下,十分重视辽剧的发展。1951年,大河区小学校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后,分田到户,表现农民备耕生产的喜悦心情,由吴德伦编剧;那成贵、张秀媛演出了影调舞台小戏《备耕忙》。1957年复县(瓦房店市的前身)三台公社业余剧团演出影调戏《一担苞米》(高殿品编剧)。1958年复县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了影调戏《一本帐》等节目。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复县评剧团曲艺队演出了影调戏《小保管员上任》(移植本),并创作和演出辽南影调独角戏《放猪姑娘》,参加辽宁省新曲艺观摩演出会,一举夺魁。郭沫若观后赞誉地说:“演出的很成功,很有地方特色。”该节目在中央、省和大连市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影响全国。复县文艺宣传队创作和演出的辽南影调戏《成长》,在全省各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有37家省内外专业文艺团体来瓦观摩学习。该节目在全国四省(市)文艺调演中,给予较高评价。在此期间,复县文艺宣传队,还用辽南影调移植演出了了《龙江颂》、《红云岗》、《瑶山春》等节目,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瓦房店市辽剧艺术又有更大的发展。
1979年,成立了以演辽南影调戏为主的复县民间艺术团,先后演出大型古装辽南影调戏《墙头记》、《画皮》、《意中缘》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1983年至1985年,复县评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南影调戏《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分别在大连市第一、二届艺术节上夺金揽银。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1991年至1998年,瓦房店市文化局、辽宁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等单位组织创作和摄制辽南影调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在中央、省和大连视台播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省、东北三省和全国戏曲电视剧评选中多次获奖。
1991年之后,由瓦房店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的辽南影调戏《路遇》、《卖马》、分别在辽宁省第二、三届农村小戏调演出中金榜夺魁。前者在全国第二届“群星奖”评选中获金奖。
1997年11月26日,为了发展辽剧艺术事业,正式成立瓦房店市辽剧团(初期称艺术团;1999年改称瓦房店市辽南戏剧团;2002年1月8日之后改称瓦房店市辽剧团)至今,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瓦房店市辽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现代辽南戏《姜云胜》;大型辽南戏《潮满月圆》;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仁义里》、《又是樱桃红了时》;辽剧小戏《谢大妈送礼》、《祖传秘方》、《县长抓鸡》、《草莓正红》、《孙成打酒》、《辣八姑闹村》等,分别在大连市、省和全国演出中连连获奖。其中《姜云胜》奉调进京演出,尉建行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该剧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月在别时圆》在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获金奖,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该剧于2003年11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剧目、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8项金奖和9项银奖。小辽剧《谢大妈送礼》于2005年12月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评选中获得小戏类优秀剧目奖。2009年小辽剧《乡情》参加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获剧目金奖。2014年排演了大型辽剧《圆谎》获得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剧目金奖。2015年6月大型辽剧《圆谎》参加了“菊苑流芳”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剧目演出奖以及3个单项奖。2017年9月辽剧团首次排演抗日题材的大型辽剧《奉天落子》,参加了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获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奖。2017年11月,小辽剧《村头风波》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同心圆梦 启航辽宁”群众曲艺(含小戏、小品)展演中一等奖。2018年3月23日,瓦房店市辽剧团荣获中央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2018年8期优秀团队奖。2018年7月9日——7月10日,大型辽剧《奉天落子》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证书与奖牌。
1999年7月,辽宁省文化厅在瓦房店市召开了“辽南戏发展研讨会”,会议确定瓦房店市艺术团(现称辽剧团)为今后全省发展辽剧(时称辽南戏)重点剧团,从此,辽剧的发展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辽南皮影戏
皮影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关于它的来源传说不一。根据老艺人们传说,皮影戏这门地方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产生于汉朝,是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流传到辽南地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劳动人民以渤海为海上交通枢纽,人们经常坐船到河北唐山等城市经商。在多年的往来中把皮影戏这们艺术带到辽南等地,至今唐山皮影和辽南皮影似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在风格上不同的地方。过去说关里影(也有叫关内影)。在本地影中由于受交通、地方评议以及民俗民风的影响,把流传过来的皮影又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皮影以瓦房店复州城为界往北地区,如瓦房店赵屯、谢屯、万家岭、永宁等地区,一直到盖州、大石桥、海城等地。南派皮影以瓦房店复州城以南地区,如普兰店、三十里堡、金州等地区。由于受当时地区的政治影响,南派皮影在发上没有北皮影快。
一、皮影戏的形式
皮影戏在演出上十分灵活轻便,一台皮影戏班子,有七八个人就能演出,一块白色影布(也有叫影窗),用白纸和白布制作的,大约一米高、两米多长,两边用木框支起来,放在台子前边的长桌上,租微向外倾斜,顶端用强和顶棚连结。它的台子也不大,一丈多长见方便可。一台影箱有若干个影身(也有叫影楂子)和影头(也有叫脑楂),高矮在八九寸左右。影人在雕刻上脸谱均以侧面,双手可前后摆动,影身可前后走动。另外还有桌椅、楼台殿阁、战马、各种兵器及云雨等。在表现力上也很强,有冲杀和千军万马打仗的场面,也有神话中呼风唤雨的场面。影人是以驴皮刻制而成,涂上颜色,所谓驴皮影是以用驴皮制作影人而得名的。
皮影戏中的人物,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正面人物在制作上雕以正貌;反面人物,雕以丑怪。
皮影戏班在人员配备上也很精简,在前排的左边;“打”是指掌板鼓的人,在前排右边。此人不但负责武场,有时还得唱;“贴“是拿下影,在前排中间;“拉”是指拉四弦(也有叫四胡),在二排中间位置。担弦时,一般是站在凳子后边用左脚踩凳,这样站着拉弦,显得有力、得劲。
皮影用的灯是个捻的油烟,吊在影窗里边,离影窗不到一尺的距离。近向年农村唱皮影时,也有用电灯照明的,电灯泡亮,从影窗外边看,有灯泡的亮点,效果很好。
二、皮影戏的伴奏
皮影戏的伴奏乐器可多可少。它的主要伴奏是四弦,定25弦,外加笛子、杨扬琴、三弦、二胡等乐件。如果人手不够,一把四弦也可以,有时贴把二胡,但二胡得定36弦、防止和四弦同度发音,效果不佳。在清末时期皮影戏在各地很盛行,当时有吹奏双铜管乐器来伴奏皮影的,有的地区还曾用过嗡子和小三弦伴奏皮影,后来完全改为以四弦为主弦来伴奏皮影戏至今。掌鼓板的人,还得兼武场锣、钹、大锣是挂在顶杆栋梁上,铙钹是放在桌子上,下一扇钹用一个圆圈托住,开打场面时,右手打锣,左手打钹(也有叫打双钹);唱腔时,放下锣、钹,操起鼓板,有时还得参加演唱。手锣和小钹是由演唱者兼打;堂鼓是由担四弦或吹唢呐的兼打;唢呐在上朝和演奏曲牌时用,也由拉四弦的兼吹。
皮影戏中的打击乐,是皮影伴奏里不可缺少的部分。皮影戏所用的锣鼓点跟其它剧种是一样的,但由于人手不够,锣、钹、板、鼓由以一人兼打,这样所打的锣鼓点赶不上其它剧种那样严密,多年来也出现不少变化。但由于艺人们常年合作,配合默契,也有它的独特风格和特性。
常用的乐器有:皮鼓、板、锣、钹、手锣、小钹、堂鼓。
鼓板是乐队的指挥,掌握唱腔的节奏及各种人物的唱、坐、念、打以及雷、雨、风、云等各种不同效果。掌鼓板的除了以上那些任务外,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它的独特性,在搂腔打挂时,鼓套子加的多(也有叫加花点),但多而不乱,尤其是和四弦配合的紧密,增强过门的情绪,使过门产生暴发力。根据不情绪,有时又十分延缓,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皮影戏主要伴奏乐器四弦及演奏特点
皮影戏中的四弦,是皮影伴奏中的主要乐器。由于四弦演奏的独特风格,而增强了皮影戏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区别于其它剧种,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除了有它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独有的音乐风格外,四弦为皮影戏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四弦的音乐憨厚、柔和,听起来声声入耳,是广大观众所喜爱的乐器之一。过去所用的四弦,大部分是乐手自己制作的,琴筒是用相当碗口粗的竹筒,蒙的是梧桐板。最早有用麻秸破成小块板凑成的,后来有用铜筒蒙蟒皮制作的,但铜筒四弦没有用粗竹筒制做的四弦声音憨厚、柔和动听,铜筒制做的四弦音色高亮、清脆,辽南地区在伴奏皮影时多用竹筒四弦,而关里多用铜筒四弦伴奏。
由于四弦在皮影戏伴奏中起到独特的剧种风格作用,它的演奏特点也是别具一格的。四根弦中,一弦与三弦定“2”音,二弦与四弦定“5”音。它的弓弦马尾分成两股,一股放置一弦、二弦中间,一股放置三弦、四弦中间。四弦在演奏指法上跟其他拉弦乐器(如二胡等)有些不同,在25弦中,“3”音用于二指,“4”、“5”音用于中指,“6”音用于无名指,“7”、“1”音用小指。拉下把时,二指串到“1”音,其他指法依次排列,在演奏“4”、“5”音时用小指。
皮影戏里的四弦,由于琴筒粗、四根弦的压力大,所以在按指一用手指的第一节较好,这样显得有力度,音乐厚实、有力。在拉下把位时,由于琴弦距离琴杆比靠千金的一把位置稍远,在按指上,用指肚较好,还得显出手指的灵活,能较好的完成下把高音区音符。在拉奏颤音时,有运用揉弦和压弦两种方法。在演奏慢曲时用揉弦较好。但过去的拉弦艺人大部分运用压弦发出颤音。由于皮影戏的风格、特点比较浓,别具一格,所以在四弦的演奏上,技巧也很多,尤其是它的五度装饰音,更是一绝。 另外,在旦角唱腔里,有很多4音出现,在奏到4音时,要比原音稍高一点,但绝不是4音。有的音乐专家说这个4音是民间音乐特定4,也有的皮影艺人说这个4音是皮影戏里的特定4,这样才能奏出它的风格。还有许多滑音、打音、装饰音。
在演奏下把位过门时,有很多泛音出现。在演奏泛音时,用手指轻打或轻抹。
四弦用的千金,不能用线绳和丝弦绑上,因为四弦的四根弦较宽,揉弦稍重一点,容易打锣,空弦出现噪音,最好用硬木片和白骨磨出薄片做个千金,靠弦位置做个圆眼,固定在琴杆上,四根弦从圆眼中穿过。
四弦所用的琴弓是两股马尾。弓杆稍粗一点好,用两股马尾拉力较大,能支撑起来。弓根手握的位置,最好用皮子和布包上同,手把时握着得劲有力。
四弦上端是四个琴袖,一、三弦系在一、三(从下往上数)琴袖上,二、四弦系在二、四琴袖上。
发展历程
瓦房店辽剧二十年(1986-2005年)
王罗锅卖海蛎子
辽南戏剧目(创作),1986年由大连瓦房店市评剧组织创作和演出。编剧:刘永峥,作曲:那涛,导演:韩振,主演:马学德、田娜、刘正岩。剧情梗概:老农王罗锅,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第一次去农贸大集卖海蛎子上当受骗的故事。戏中运用风趣、幽默、讽刺的风格和意蕴深沉的情节,展开了一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尖锐对立经商较量,不仅有力地暴露和鞭挞了耍称杆、弄称砣这对奸商夫妇奸刁丑恶的经商心态和行为,而且唤起广大观众对王罗锅的无限同情。王罗锅第一次经商虽然受骗失败了。但他“吃一堑、长一智”,增强了经商信心,在戏的结尾,他愤怒而坚定的地高喊:“明天我还来卖海蛎子!”这一壮语,不仅揭示了他倔强、自信、自强的个性,并使观众领悟到,他今后经商决不走欺骗别人之路。该剧,用喜剧手法深沉的显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商不能“见利忘义”,也要讲职业道德这一具有社会深层意义的主题。该剧,于1986年12月,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举办的“优秀剧本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
路遇
辽南影调小戏剧目(创作),1992年大连瓦房店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编剧:腾守仁,编曲:那涛、冯秉权,导演:谢丰功,主演:邢彦秀、刘正岩。剧情梗概:在农村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中,老光棍戚有余和寡妇李秋菊,共同走上致富之路之后,在一次赶集的风雨路上巧遇,双方言谈中从误会到相互了解知心,终成伴侣。作者对这两个人物塑造没有落入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之中,而是奇巧地通过剧中两位孤寡老人在一段谈吐隐情、情趣迭起,欢声笑语中揭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两位形神俱佳,感人至深具有当今时代色彩的鳏男寡女新人形象。该剧在辽宁省第二届农村小戏调演中,获剧目、作品、导演、编曲、表演、乐队伴奏一等奖;主弦四胡纪瑞芒获个人伴奏一等奖。在全国第二届“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节目金奖。邢彦秀、刘正岩获表演金奖。
过河
拉场戏剧目(创作),1996年8月大连瓦房店市文化馆首演。编剧:张崇谦、潘永波,编曲:那涛、纪瑞芝,导演:冯秉权,主演:牛正茂,回凤凯、刘英华、刘永波。剧情梗概:新上任的青年乡长,到所辖某村体察民表中,巧遇一个不正派的村长和另一个贪财忘义、不讲公德的村民二楞子;通过不相识中乡长背村长过河和相识后乡长为民修桥等情节,深刻展示出乡长与民心心相印,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作风,终于感化了村长转变不正派的思想作风,使村民二楞子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此戏,反映的是代表党心民意—扶正压邪,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题材;全剧由始至终充满着辽南乡土情趣和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用载歌载舞的喜剧风格,使观众在愉悦中获得了精神满足,达到了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的作用。该剧,在辽宁省文化厅举办的“辽宁省第三届农村小戏调演”中获剧目一等奖;牛正茂表演一等奖;冯秉权获导演一等奖;纪瑞芝、金丰茂获伴奏一等奖;那涛、纪瑞芝获编曲二等奖,瓦房店市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另于1997年12月,在第七届全国“群星奖”评比中获剧目铜奖。
卖马
辽南影调小戏剧目(创作),1996年8月,由大连瓦房店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编剧:滕守仁、冯秉权;编曲:那涛、冯秉权,导演:谢丰功,主演:邢彦秀、姜永礼、刘闻文、张继岩。剧情梗概:全剧通过寡母卖马,解决学费,支持已被录取一双儿女一同上大学;因家庭生活困难,儿、女间发扬风格,进行互让,争留一人在农村一个人上大学,不同意母亲卖马为主线,展开了一场矛盾冲突;在难解的情况下,村支部书记主持支委会讨论决定,建立教育基金,终于皆大欢喜,使矛盾得到解决,实现了母亲让儿、女一道步入高等学府的心愿。该剧选材新颖,人物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反映了现实农村新生活、新事物、新人、新观念,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该剧在辽宁省第三届农村小戏调演出中,获得剧目、编剧、表演、导演、编曲、领弦伴奏、司鼓一等奖。瓦房店市文化馆获优秀组织奖。此节目于1998年5月,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98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评选”中,获入围奖。
姜云胜
辽南戏剧目(创作),1998年大连市瓦房店辽南戏剧团首演。根据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同志的事迹编写。编剧:刘永峥,作曲:那涛、韩振,配器:魏俊祥,舞美设计:辛子科、周竹贤,导演:韩振、谢丰功,主演:牛正茂、邢彦秀、金佳蕊、颜培波。剧情梗概:为加速开发小区建设,姜云胜触犯了个别人的利益,遭人报复,连累了家庭,儿子离家出走,妻子与他反目,女儿处在两难之间,姜云胜抱怨妻子儿女不能理解自己,本来温馨的家庭处于冷战的状态。当不明真相的乡亲们要将他埋在施工的地基里时,妻子却又毅然扑在他的身上,挡住了恶人的石头。姜云胜想趁此机会与妻子缓和矛盾,妻子却甩手而去,依然不跟他说话。姜云胜理解了妻子的辛酸和甘苦,半夜下班拖着带病的身体帮助妻子抢扒苞米,妻子终于被感动落泪,全家人和好如初。没有了家庭的牵绊,姜云胜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理解与支持。干群一心,终于使小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该剧取材于真人真事,却没有落入一般好人好事的创作俗套,而是将剧情设计得环环紧扣、动人心弦,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感人泪下。唱腔设计利用辽南戏独有的婉约动听、善于抒情的特点,将人物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该剧获1998年辽宁省第四届艺术节银奖和1999年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
月在别时圆
辽南戏剧目(创作),2001年大连瓦房店辽南戏剧团首演。编剧:刘永峥,作曲:那涛、那勇,舞美设计:马明远、谢品,导演:李学忠(特邀),主演:牛正茂、邢彦秀、纪向芝、回凤凯。剧情梗概:赵秋菊发现丈夫韩和平四十年前与恋人万红梅的照片伤心至极,这才知道几十年来他的心中始终在想着那个人。当赵秋菊从苦闷中走出来,与都老乐产生了感情时,又理解了韩和平当年与万红梅的恋情,并为自己死缠了韩和平一辈子而愧疚。韩和平没有妻子的照顾,打破了生活的平衡,竟然不知道如何洗衣做饭,女婿为他雇请的保姆竟是失踪了四十年的初恋情人万红梅。万红梅为误入他们的家庭心怀不安,大义退出,使韩和平怅然若失。赵秋菊为了成全韩和平四十年前的离婚愿望,决定与他离婚,与都老乐结合,但韩和平坚决反对,使赵秋菊大病一场。受万红梅遗愿的影响,韩和平从偏狭中走出,与赵秋菊办理了离婚手续。可是就在他们分手之际,他们感情的距离却拉近了。该剧不但写出了人情之真、人性之美、人生之复杂,更折射出了人生的哲理和况味。唱腔优美动听,尤长抒情。既有影调戏的传统韵味,又有清新的现代元素。在辽宁省文化厅举办的“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上获剧目、导演金奖;编曲二等奖;邢燕秀、牛正茂、回凤凯获表演一等奖;金佳蕊、姜永礼、牟淑君获表演二等奖;马云美获服装设计一等奖;齐士明、乔殿峰获灯光设计一等奖;乐队获集体伴奏奖。2003年在国家文化部、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中共瓦房店市委、瓦房店市人民政府获育花奖;瓦房店市人大主任阎世忠、市委副书记孙国宽、市文体局长范俊、市辽剧团长刘永发、辽宁省剧协副主席刘华荣获育花奖。编剧、导演、音乐设计、配器、舞美、灯光设计获一等奖。邢彦秀、牛正茂获优秀表演奖。回凤凯、金佳蕊、姜永礼获表演奖。乐队获集体伴奏奖。金丰茂、李志玉获优秀乐手奖。该剧于2004年,在辽宁省委宣传部举办的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评比中,获优秀剧目奖。
仁义里
大型现代辽剧剧目(创作),2004年大连瓦房店市辽剧团首演。总策划:范俊,策划:刘永发、王学义,编剧:王福义(特邀),导演:贾慧敏(特邀),助理导演:王学义,编曲:那勇、赵贵军(特邀),配器:魏俊祥,舞美设计:陶子原(特邀)、谢品,主演:牛正茂、金佳蕊、姜永礼、胡宝友、尹颖、梁玉富,颜培波。剧情梗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仁义星”村青年孙福贵与陈三的女儿陈玉珍相爱。陈三要孙福贵送二斗高粱,方可许婚。孙福贵无奈,夜盗生产队二斗高粱种,事后被游街示众,孙无颜见人,外出漂泊。二十年后,漂流在外发了大财的孙福贵回到了“仁义里”,他要与陈玉珍重续旧情,可陈玉珍此时已嫁给了心地善良的刘冬生。孙福贵以为只有在事业上压倒刘冬生,才能夺回陈玉珍,才能在“仁义里”挺起腰杆。于是,他投巨资办砖厂,与刘冬生的砖厂唱起了对台戏。并不择手段地一步一步把刘冬生带上了绝路,也一步一步地陷自己于不义。孙福贵的所作所为,使陈玉珍看清了他的为人,从而更加坚定了对刘冬生的爱。孙福贵愿望落空,不得再一次离开了“仁义里”。该剧讴歌了仁义永存,美德常在,情节感人,发人深思。该剧在第六届辽宁省艺术节上,获得剧目银奖、编剧特别贡献奖,优秀导演奖、编曲奖、配器奖;牛正茂、金佳蕊、胡宝发、姜永礼获表演奖;乐队获集体伴奏奖。
谢大妈送礼
辽剧小戏剧目(创作),2005年4月大连瓦房店市辽剧团首演。总策划:范俊,策划:刘永发、王学义、葛莉莉,编剧:刘家声(特邀),编曲:那勇,配器:王寿印(特邀),导演:场治林(特邀),主演:邢彦秀、梁玉富、金佳蕊,舞美:谢品,服装:王玉霞。剧情梗概:乡里要成立养虾协会,养虾大户谢大妈与下台干部胡二的妻子围绕着谁当协会会长,双双给乡长送礼,从而产生了种种误会,折射出中国新一代农民代表谢大妈在市经济大潮中靠科技致富,诚信经营的高尚品德。该剧于2005年4月26—27日,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滨洲·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荣获“优秀推荐剧目奖”。另外,该剧目于2005年12月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评选中获得小戏类优秀剧目奖。
奉天落子
大型现代辽剧剧目(创作),2017年9月瓦房店市辽剧团首次排演抗日题材的大型辽剧《奉天落子》。总策划:张春玉、于凤媛,策划:姜广英、阎臣娥、张杰。于风君、葛莉莉,艺术顾问:阎世忠、姜广平、迟骋,艺术总监:于风君,编剧:刘永峥,导演:杨晓彦,作曲:左玉山、于风君,唱腔设计:左玉山、李智玉,舞美设计:孙浩元、谢俊义,灯光设计:王廉贺、郭日辉,配器:韩殿志,服装设计:孙天舒、孟桂月,副导演:葛莉莉,导演助理:金佳蕊,演唱指导:邢彦秀,音响设计:王冠,化妆造型:杨光,武打设计:刘大强,舞台监督:王学义,乐队队长:骆刚,音乐统筹:骆刚、徐广生,主演:刘翔云、、姜永礼、颜培波、金佳蕊、梁玉富、夏英健、姚春令、李宝良、张海滨、朱光,乐队:金丰茂、李智玉、宋喜平、赫好令、高岩、沈德泉、王学超、潘艳、李永录、李淑华、何永海、骆刚、王振敏、孙传升、刘莉、宋晓辉、张友存、李莉、俞志范、孟强、孙咏梅、阎全兴。
剧情梗概:奉天落子曾经是东北地区的名片。自九一八事变后,奉天城里唱落子的名角艺人都跑到北京、上海等地,不为日本侵略者唱戏了。为了制造艺术繁荣,给即将到来的溥仪唱一出奉天落子,奉天警察局局长加藤竟强逼落子艺人张大凤组织戏班子演唱《打渔杀家》。在抗战者邹玉侠的组织策划下,有杀夫之仇的张大凤联合有杀父之仇的王小兰,终于借演戏之机杀死了鬼子和汉奸。正所谓:煌煌中华睡狮醒,湛湛青天也光明。一声怒吼天地动,奉天落子唱雄风!
“奉天落子”的来历:奉天落子是评剧的前身。她是评剧发展长河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最兴盛的历史阶段。她既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关东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鲜明标志。她的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据史料记载:奉天落子在全盛时期比京剧还火,梅兰芳曾佩服地称其“土坷垃成精,必成大器”。当时最著名的演员有花莲舫、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小麻红、喜彩莲、爱莲君、筱摩登、白玉霜等。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这些名角艺人都跑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地。
该剧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中,荣获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奖。并于2018年7月9日——7月1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证书与奖牌。
瓦房店市辽剧团
在中共瓦房店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重视下,为了发展辽剧事业,于1997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瓦房店市辽剧团(初期称瓦房店市艺术团,1999年改称瓦房店辽南戏剧团,2002年1月8日之后改称瓦房店市辽剧团)。根据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一、剧团宗旨主要为全市政治、经济大局服务,为全市大型文艺活动服务,为丰富全市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中要突出辽剧等瓦房店市地方艺术特色;二、剧团设在瓦房店市文化馆内,体制创新,机制灵活,馆团合一、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定编5人,演出人员不够,临时从社会招聘,团长由馆长兼任,1997年11月建团至今历任团长姜广平、刘永发、王学义。剧团在瓦房店市文化局直接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剧团所用经费由市财政部门拨给。
建团后至2010年,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创作和演出大型现代辽南影调戏《潮满月圆》、大型辽南戏《姜云胜》、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大型辽剧《仁义里》、大型辽剧《又是樱桃红了》;小辽剧《谢大妈送礼》、《祖传秘方》、《县长抓鸡》、《草莓正红》、《孙成打酒》、《乡情》等,分别在大连市、辽宁省和全国演出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姜云胜》于1999年7月13日奉调进京演出,尉建行、孙家正、闻世震、孙春兰、于学祥等等中央、文化部、辽宁省、大连市等领导出席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该剧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中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等单位联合录制该剧舞台录像带出版,在全国发行。
上述辽剧,并经常深入全市城乡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据不完成统计,从1997年11月开始至2010年,共演出700余场次,观众达100余万人次。
在此期间,瓦房店市已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辽剧创作和演出老中青三代群体,他们是剧作家刘永峥、牛正江、腾守仁、张柯夫、张崇谦、唐连绪、刘绪章等;作曲家那涛、魏俊祥、那勇等;导演谢丰功、冯秉权(也是剧作家)、王学义;操琴纪瑞芝、李智玉、骆强;司鼓孙仁德、金丰茂等;中青年演员邢彦秀、牛正茂、金佳蕊、姜永礼、颜培波、李宝良、姚丹等;老年演员牟淑君、刘正岩、回凤凯等。
瓦房店市辽剧团取得一些成绩,和各级领导和专家重视与关怀分不开的。由于本市领导重视,在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上授予瓦房店市委、市人民政府“优秀组织奖”,获此殊荣,全省只有两家,县级单位只有瓦房店市一家。在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中共瓦房店市委、市人民政府获得“育花奖”。
1999年7月,辽宁省文化厅在瓦房店市召开“辽宁省辽南戏发展研讨会”,对瓦房店市辽剧团(时称辽南戏剧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会议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欣慰地为瓦房店市辽剧团题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间的,越是人民的”。会议确定瓦房店市辽剧团为全省发辽剧的重点剧团。
文化部,辽宁省文化厅、剧协、大连市文化局、剧协等单位,多次邀请全国、辽宁省和大连市戏剧专家,为瓦房店市辽剧团创作和演出的《姜云胜》、《月在别时圆》等节目开研讨会。在此期间,应邀中国京剧院、沈阳评剧院、大连市艺研所、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李学忠、杨晓艳、韩振、贾慧敏来瓦导戏,为瓦房店市辽剧团的发展和辽剧艺术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辽剧的沿革
丁鸣(1996年12月16日写于沈阳音乐学院
辽南影调戏,也称辽南戏,是一个新诞生的戏曲剧种,其发展历史至今也不过四五十年。它是在辽南皮影戏的基础上(主要是指音乐唱腔和剧本),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表现新事件、新的人物、新的感情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深演化创造逐步形成的。
皮影戏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沿革历史尚不明朗。据老艺人世代相传的口碑材料,大约起源于汉朝,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唐、宋朝代全国已相当流行。后来还传播到国外。由于流传地区民俗方言的差异和表演形式、音乐语言及制作材料的不同,已形成若干又同又异的不同剧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河北的乐亭皮影、陕西的碗碗腔、湖南的长沙皮影、浙江的海宁皮影、福建的龙溪皮影、广东的潮州皮影等。皮影戏,是以演员操作用兽皮或硬纸刻制的人物、禽兽、风光、器物等形象,以灯光照射投影于纱幕上,并配合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和情感情绪的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由于它非常特殊的艺术造型、表演方式、场景气氛、演唱方法、主奏乐器四胡(四弦)的特殊音色和奏法,以及强大的艺术容量和机动灵活的运转方式。总之,所有这些综合形成了皮影戏的一种绝无仅有的、非常迷人的艺术风格和情趣的韵味。这就是这为什么那样具有广泛的民间认同性和久传不衰的原因。皮影戏的音乐是它的主休牲和表现手段之一。由于长期地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板式和唱腔,场面音乐和文武场的富有表现力的乐队编成。并且还不断地吸收所在地区的地方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曲的优秀成果丰富自己。剧目大都是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地方民间色彩的传统传奇故事。皮影戏演员行当也很齐全,生、旦、净、末、丑都有,总之,它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戏曲剧种。
辽南皮影戏,主要在鞍山至大连间比较富裕的金(州)、复(县)、海(城)、盖(县)地区。是乐亭皮影戏的一支。通过陆地海洋的商业交往和移民文化的移植交流传播过来的,大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方言语调、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很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欢迎。
从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从影窗到舞台,从影人到演员,从表演传统剧目到表现现实题材剧目,从一个戏曲剧种衍化发展为两个戏曲剧种(原来的皮影戏仍具有独立存在的巨大社会价值,而孕育诞生出来的辽南影调戏—辽南戏则适应新的需要),这在辽南皮影戏的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飞跃。无独有偶,从河北乐亭影到唐剧,从陕西的碗碗腔到华剧的发展进程,大体也是如此,这大概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吧!
皮影戏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的发进程中,许多音乐家、戏剧家、老艺人做了大量地梳理研究和开拓创新的工作。其中瓦房店市音协理事长、文体局副局长、国家一级作曲家那涛同志,就是作出了出色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一位。那涛从少年时期就参加了民间皮影剧戏社的音乐艺术活动,吹打拉唱样样都能,还接受过许多老艺人(如高吉顺)的亲口真传。可以说,他对皮影戏确有很浓厚的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因而,他在运用旧形式表现新生活时就比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先后改编创作了《成长》、《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路遇》、《山妹》等十余出优秀辽南影调戏音乐,曾先后获得了瓦房店市、大连市、辽宁省和国家的多次褒奖。这一册《辽南影调戏音乐》,就是他多年辛勤创造的结晶。
衷心地祝愿,古老的皮影戏能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继续发挥出青春的光芒,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祝愿新剧种辽南影调戏(辽南戏)展其所长,创造更多更好、更鲜明更生动的充满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时候,那涛的《辽南影调戏音乐》的出版问世,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和领头羊的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3 14:36
目录
概述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