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建国学院,创立于1947年6月22日,是原中共辽南省委责成辽南行政公署为贯彻党的“大量培养建国人才之宗旨”,在经济、人力都很困难的条件下,在瓦房店创办的学府。学院先后开设两期学习班,为土改和建国初期的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后备干部。后与迁至瓦房店的辽宁省海龙县山城镇公学合并为“辽宁学院”,直至1949年五月间结束。辽南建国学院(后称辽宁学院)在改造青年思想,培养革命人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创立
1947年6月6日,复县第二次解放,国民政府办的三所中学自行解散。辽南行政公署及所属《辽南日报》(该报于1948年9月改称《辽宁日报》,1948年12月《辽宁日报》迁出瓦房店。)随后迁到瓦房店。 与此同时,辽南行政公署将瓦房店特别区改为瓦房店市(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瓦房店市为辽宁省辖市,1949年7月改为瓦房店镇)。复县政府由瓦房店迁至复州城。
1947年6月22日,中共辽南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为适应工作需要与培养力量,大踏步地开展建设工作,决定创办“辽南建国学院”。培养对象主要是青年知识分子。
1947年7月,辽南行政公署为贯彻党的“大量培养建国人才之宗旨”,在经济、人力都很困难的条件下,在瓦房店创办了辽南建国学院。
经历
辽南建国学院首任院长由辽南行政公署副主席邹鲁风担任,教务长为黄中、吴延声。1947年8月5日,“辽南中小学教师研究班”于辽南建国学院开学。来自辽南新金、复县、庄河、盖平、万福、孤山和专区等地3500名教师,参加了一个半月的学习,9月下旬结束后分赴各地参加扩军、支前、征粮、土改、组织开学等项工作。与此同时,从上述地区动员选拔600名学员,为辽南建国学院第一期学员,经过半年学习后去海城、营口等地征粮,回校后分配工作,参加土改。1948年2月,辽南建国学院为适应“辽南地区新的发展情况,满足土改后翻身农民之文化要求”,开办了第二期学习班。设有1个政干班、3个师范班,学员1200多人。1948年4月1日,为培养后备干部,鼓励翻身农民送其子弟学习,辽南建国学院附属中学成立,附设短期师范班训练1个,学生70人。
合并
1948年8月,辽宁省海龙县山城镇公学迁至瓦房店,与辽南建国学院合并为“辽宁学院”,院长为省教育厅长苏庄,教育长是蔡天心。将原来的政干班、师范班扩大为农林系、水产系、教育系、和行政系,并开始招收新学员。其中教育系学员由在职中学教员和小学校长抽调,其余三系新学员均由各县按条件招考共1000多人。修业年限,前两系为二年,后两系为一年。1949年初又吸收了从北京回来的东北流亡学生500余人。
历史评价
辽南建国学院(后称辽宁学院)于1949年五月间结束,干部、教师分别并入安东中专、安东师范和省立安东农业学校。
至此,辽南建国学院(后称辽宁学院)在改造青年思想,培养革命人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领导
辽南建国学院首任院长邹鲁风(1910—1959)
邹鲁风(1910—1959),辽宁辽阳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参加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参与领导了北京一二九运动。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在山东西部和东北辽南地区从事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政权建设工作。建国后,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1959年逝世。
辽南建国学院教务长黄中(1915—1996)
黄中,原名黄耀中,满族。1915年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石庙子苇山河村(今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兰家村)一个地主官僚的家庭。
抗日战争时期受革命思想熏陶,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于1938年4月去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冀中军区教导团、冀中区抗大总校三团和抗大二分校三团指导员、政治教员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从事干部教育和东北地区共青团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历任沈阳市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安东省建国学院教育处长、辽南省教育科长和建国学院教育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建国后,先后任共青团中央军体部长兼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代秘书长,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1952年任国家体委副秘书长、党组成员。1956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并兼任中国足球协会主席、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78年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国家体委顾问。
辽南建国学院历届学员名单(希望知情者补充)
盖州:刘庆奎、张柏、宫德茂、沙继维、邹琦、邹玲、邹媛
庄河:张鹏云、
辽中:史峻岬
普兰店:吴永春(第一期学员,历任营口外贸局长等职)
普兰店:董儒(曾用名:董积功)1948年2月于白山艺校转入辽南建国学院第二期政干班 1989年锦州市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