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节是工布地区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藏语称为“娘布拉苏”,意为“娘布人求宝”。这个节日是藏族苯教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藏历马年八月十日举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迎神节日是浙南龙庆景地区农村传统的民俗节日,类似于传统的庙会。不过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 迎神民俗节的传统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三堆和兰泥的迎神民俗节日是为数不多保存得较好,而且比较热闹的村庄。
三堆村是迎神节日诞生地之一,迎神节日在三堆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已发展成全民参与的、全村最热闹的节日。
节日起源
迎神节是
工布地区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藏语称为“娘布拉苏” ,意为“娘布人求宝”。这个节日是藏族
苯教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藏历马年八月十日举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 的历史。关于迎神节的来历,一则传说叙述道: 在很早以前,
林芝县的东面有一座名叫客色母的小镇,镇上有个富有的财主边巴朵朵,他家养了一大群羊,领头的是一只
神奇的
母山羊。每天
晚上,他们就发现那只母山羊不见了,但第二天
清晨,它又回到了羊圈。一天,
羊倌在母羊的脖子上拴了一股线,自己拿着线的另一头。晚上母山羊带着脖子上的线离开了羊圈,过了好一阵子,羊倌手上的线忽然不动了,羊倌一边走,一边卷线,一边顺着线路往前走,走了好一会,他发现前面的一棵
大松树下,母山羊以小山羊吸奶的姿势坐在地上。树下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羊倌忽忙跑回去向主人报告。老爷边巴朵朵听到后,命令羊倌赶快返回去把
闪光的
石头取了回来。
自从边巴朵朵将石头的
供奉献祭以后,工布一带
风调雨顺,不闹灾荒,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牛羊一年比一年增多。那时居住在工布地区周围的霍尔,昌都丁青等部族知道了这一消息,都想从边巴朵朵手上得到
宝石。
后来,他们知道边巴朵朵是一位
乐善好施,佛样心肠的人后,他们其中一位装扮成一位商人来到了边巴朵朵的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要求边巴朵朵把闪光的石头卖给他。边巴朵朵经不起可怜人的再三请求,就把闪光的石头卖给了他。从此,工布客色母地方气候变坏,不是干旱,就是雨涝,牛羊减少了,瘟疫在人畜中流行。 工布人看到眼前发生的奇怪
现象,在边巴朵朵的带领下,结伴来到
德高望重的修行者面前询问原因,修行者告诉他们说:“世上难得的宝石是观音佛像的化身,他们用金钱把它卖给了商人,因此他们的福气也就消失了。如果你们想办法把宝石拿回来,你们会重新有以前一样的福气”。
工布人听了以后,多次派人到丁青穷布地方去,想再把宝石买回来,但每次都是空手归来。他们又结伴来到修行者面前
请教,修行者又告诉他们另一种办法:每逢
藏历马年的八月十号,举行一次隆重的招神节,就可以把福气请回来。工布人按修行者的说法,每逢藏历铁马年的十号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招神节。一次,当人们正在举行节日时,宝石从丁青穷布地方飞来落到跳舞人群中。从此,工布地区这个节日从未间断。
节日历史
迎神节日是
浙南龙庆景地区农村传统的民俗节日,类似于传统的庙会。不过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 迎神民俗节的传统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三堆和兰泥的迎神民俗节日 是为数不多保存得较好,而且比较热闹的村庄。
三堆是迎神节日诞生地之一,迎神节日在三堆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已发展成全民参与的、全村最热闹的节日。迎神节的整个活动包括
祭神,舞
蹈,牵牦牛,赛马等,取意为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自一九五五年,此节日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止。
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群众有了充分的信教自由,1990年,中止三十六年之久的“娘布拉苏”节又恢复了。为了举办这次节日,
林芝地区专门组织二十四万元的物资到现场交流。节日内容从过去祈神求天的主题发展到歌颂党的
政策和民族团结的
和睦互助。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农说,这是他一生中参加规模最大的“娘布拉苏”节。
活动介绍
大年初六,在
闽东的东山岛,参观完妈祖庙后,一行驱车前往神奇的
风动石景区。路上,我们感到车速越来越慢,街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忙摇下车窗向外张望。这 时,只听见做头车导航的
老吴在电台里通报,前面很多人很热闹,不知有什么活动?
随着我们的车逐渐接近,我们看见了一个穿着各种象
戏服一样的衣服、举着各色
旗子、还有老式的
三轮车,车上供奉着神像,仔细看看,有着
山西太子的字样。一打听,原来今天是
福建人习俗上的迎神日。难怪这么热闹!不知到这条队伍有多长,我们耐心地跟在队伍的旁边行进,拿出相机拍着这些精彩的场面。他们由无数的小分队组成,各自所表现的内容也不一样。
我们行进到一个小分队旁,只见队伍的最后面是个扮成
小丑摸样的男人,他打扮成一个
花枝招展的老太太,脸上擦着厚厚的粉,脸蛋上涂着夸张的红,脑后扎个发髻,边走边扭还做着滑稽的动作。他的前面是十几个穿着各色长裙的
女人,手里举着彩色的旗子,同样也是浓妆,再前面就是一辆供奉着神位的三轮车,香炉里正燃着香,淡淡的供香味增加了几分神圣。神车前是四个
金童玉女,小小的、化着浓妆的脸蛋上,
眉心处多了一点圆圆的红,样子很可爱,不同的是他们充满稚气的 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环视的周围的一切。队伍的最前面是个
美女在一个巨大的贝壳里,想必这就是人们传说的
贝壳精了。队伍经过之处,街道两边的商铺忙放鞭炮迎接,整个街道吹奏声、音乐声、鞭炮声、欢笑声融在一起,我们忘了还要去风动石旅游,兴趣盎然地伴着这条队伍前行,准备到他们要去的集合地看个究竟。队伍足有两公里长,我们还没有找到这条迎神队伍的领头,就被警察拦住要我们转入另一条街道。我们只得恋恋不舍地、遗憾地看着队伍离去。
很快我们来到了风动石景区,老吴说:“你们进去玩吧,我去找找刚才的迎神队伍到哪里聚集,到底会有怎样的盛况,我拍些照片回来给你们看。” 走在景区的路上,心里仍然想着迎神队,从刚刚看到的规模,就足以让我们感知福建人供奉神灵的
虔诚。我想着这些天来,我们从很多地方感受到这里的民风淳朴,无论是在无人的妈祖庙;是在土楼民居留宿时,房间里随手摆放的主人的珍贵物品;还是参观古民居时,主人对来访者敞开大门、毫不设防等等,终于明白,原来这里的人们都信奉自己的神灵,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地祈求到神灵的保佑!
是啊!只有内心纯净的人们生活在一起,才能保持这么淳朴的民风!愿我们都怀着崇高的信念,幸福祥和地生活!愿我们的祖国,
国泰民安,
繁荣富强!
庆祝方式
迎神节的整个活动内容包括祭神,跳神,跳民间“博”舞、跳牦牛舞等。在人们看来这都是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迎神节一般持续两三天。观看者近之娘域人,远之昌都、那曲,青海等地的人。据1991年的初步统计,前来观看“迎神节”的人数达一万余人。
手镯舞
当年尼泊尔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途经
吉隆沟,为了欢迎
赤尊公主的到来,相传当时吉隆沟的群众在离吉隆镇最近的吉富村,举办了三天三夜的歌舞表演。据说吉 隆“同甲”舞,即“手镯舞”吸引了赤尊公主,她与吉隆人一起载歌载舞。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个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同时,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年藏历六月四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迎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
财神的
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
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
宋朝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
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
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 ,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 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
神像“文财神”财帛星君和
“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
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
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
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 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
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
姜子牙辅佐
周武王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
平衡供需
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
“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
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
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哩。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 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
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
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
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
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