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
学科
运输经济学是指部门经济学之一。研究运输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以运输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全过程为研究领域,以人们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是研究运输领域中固有的经济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总结运输实践中的经验并加以理论概括,阐明运输经济管理的原理方法,为党和国家制订交通运输发展的方针、政策服务,为促进运输事业的发展、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服务。内容一般包括: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运输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t货流、客流形成的规律及其合理运输的组织;运输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运量和投资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分配;运输布局及建设;运输业的管理体制;运输业的计划、成本、价格、利润、劳动工资、经济核算;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及计算方法等。运输经济学是运输经济领域的主干学科,铁路运输经济学、水路运输经济学、公路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经济学和管理运输经济学是它的分支学科。运输经济学为各种专业运输经济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简介
运输活动的发展使得运输问题不断产生,各种理论和方法都在试图解决运输业产生的问题,经济学也在为运输问题的解决提供手段和方法.于是运输经济学应运而生。
运输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运输业问题的一门学科。简单运用经济学的某一理论来解决单一的运输问题还不足以使运输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该理论体系对运输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作为运用经济理论来解决运输业问题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经济这种治理手段是否能够对运输活动治理产生作用这一问题。
研究内容
运输的性质和特征,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运输与流通的关系,运输业的管理体制。
运输合理化的经济效果,运输业采用新技术的经济问题,各种运输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计算及评价。
运输业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及其理论依据。
运输业的劳动组织、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制度。
⑥运价形成,运输成本分析及运输业的经济核算等。
社会主义国家的运输经济学在上述研究内容中,重视运输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如运输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运输业与工农业的发展比例,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合理分工和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的经济管理等。
历史
一、国外运输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大的方面来说,运输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分为运输经济专项研究阶段和运输经济系统研究阶段,运输经济专项研究阶段主要是伴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而形成的对运输经济学的的研究,此阶段经历了运输经济学的萌芽时期、起步时期;运输经济系统研究阶段则是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交通工具的研究,而是从运输业出发,考虑到与各个方面的联系,形成系统的概括的运输经济的理论,此阶段经历了运输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
(一)运输经济专项研究阶段
运输经济的萌芽伴随着铁路的出现,运输经济专项研究阶段起初主要是对于铁路的研究,之后汽车运输的出现带动了各个运输方式的发展,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了发展起步。运输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铁路运输研究阶段。铁路作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出现在运输行业中后,逐渐在运输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此时就是铁路运输主导下的运输经济的研究。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运输经济学研究开始萌芽:1776年,亚当斯密所著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运输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及政府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开支问题;1850年,英国教授拉德那出版《铁路经济》;1887年,惠灵顿发表《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带动下的研究。二次大战前,汽车运输在欧美国家的发展超过了铁路,同时其他运输方式也得到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运输经济学也相应调整了它的研究内容。
1935年洛克林出版了《运输经济学》,1940年约翰逊出版了《交通运输:经济原理与时间55,1950年费尔出版了《运输经济学》,1958年出版了梅耶等人的链输业中的竞争经济学》,这些著作是这一时期运输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
(二)运输经济系统研究阶段
随着运输系统的日益完善,运输与各个部门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运输经济的发展,运输经济学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
(1)运输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时期
综合经济、环境、政策的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后,运输经济学在投资和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进入70~80年代,西方运输经济学除了综合性的著作,还有一些比较专门性的论著,如航空经济、海运经济、客运、城市交通、各国运输政策分析等。
(2)运输经济学的繁荣时期
量化基础上的系统研究。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对于运输经济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标准的理论依据,并且能够将大量的经济计量方面运用到对运输经济问题的分析当中。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阶段的运输经济学开始为其他运输学科提供必要的经济理论基础。
二、运输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运输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引进西方的运输经济学是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开始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经济学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学者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运输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的前期,陆续出版了《铁路运输经济学》、《公路运输经济学》、《中国交通经济分析》、《中国的交通运输问题》等一批著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运输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1989年赵传运、荣朝和、马运等人翻译了《运输经济一实践、理论和政策》;1999年上海海运学院陈贻龙教授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邵振一教授主编的《运输经济学》出版,它是国内最具系统性的一部运输经济学论著之一;2002年管楚度的《新视域运输经济学》和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出版。
近十年来,我国在运输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研究队伍也随之迅速发展,以运输经济为专业的经济学家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核心理论
运输市场均衡理论是运输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市场均衡理论能否应用到对运输活动的治理当中,需要对运输市场的构成及相关主体的选择行为进行具体研究。因此,运输需求、运输供给、运输市场均衡形成和意义的研究就成为运输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1、运输需求规律研究
运输需求规律并不能从经济学原理中简单移植过来,需要结合运输业的特点具体论证。运输需求具有派生需求的特点,因此运输需求规律的决定基础不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时,运输需求与要素市场的需求理论也不完全相同。首先,运输需求分为客运需求和货运需求,客运需求按出行目的不同又可分为生产性客运需求和消费性客运需求。货运需求和生产性客运需求的特点与要素需求理论中的决策主体目标一致,即实现经济活动主体的利润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实现货主或旅客所服务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货运需求中假设运输服务量与产地的供给量和消费地的需求量相同.即两地之间的货物流动是以贸易为基础的,没有贸易活动便没有运输需求。作为生产性客运需求.旅客在途时间一方面是生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给出行主体带来了愉悦的心情,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效用。而作为消费性客运需求,消费者抵达目的地后的效用与在途时间的占用及运费之问的关系是决定这种运输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运输需求规律的研究需要结合运输业的特点、运输主体的目标等具体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2、运输供给规律研究
成本是决定供给规律变动的基础。运输业属于网络型基础产业.运输业成本由基础设施成本、移动载运工具成本和营运成本三部分构成,其成本与其他行业不同。首先,是否拥有基础设施决定了运输服务提供者不同的成本变动情况。拥有基础设施的服务者,由于基础设施所占成本比重高,因此服务量越大,其网络经济性越强。相反,不拥有基础设施的运输服务提供者的网络经济性较弱。其次.载运工具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线并不是完全平滑的。再次,在载运工具额定载运能力范围内边际成本变动不显著,而超过装载能力,其边际成本会呈现跳跃式增长。最后,运输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共同成本和联合成本。因此,结合运输业特点研究运输成本变动规律。从而对运输供给定理进行科学证明是运输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点。
3、 运输市场均衡作用研究
在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规律证明的基础上,将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同时置于运输市场的范围内,研究两者共同作用下的运输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即运输市场均衡研究。运输市场均衡主要研究运输市场是否能够自动实现均衡以及均衡后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证明运输市场可以对运输活动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综上,通过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规律的研究以及运输市场均衡稳定性的证明,在满足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运输市场具有对运输活动的调节功能,达到运输活动参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运输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运输市场均衡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在符合市场基本假设下的运输活动治理手段,即市场手段,是运输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5 21:00
目录
概述
简介
研究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