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是
王慧荣创作的教育史著作,首次出版于2007年6月。
内容简介
该书共分七章,在绪章之后,第一章为日本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的概观,分别就古代贵族的女子教育、中世武家的女子教育和近世社会女子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特点进行回顾。
第二章阐述了文明开化时期欧美女子教育思想传入日本的三种途径,明治政府模仿欧美国家制定《学制》、建立女子初等教育制度的过程,女子初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及课程、教材,男女共学制的贯彻实施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三节介绍了
鸠山春子的生平、家庭观、女子教育观、女子教育实践等。
第三章分析了明治中期日本政府通过建立男女别学制,加强道德修身课,为女子特设裁缝课等措施,调整女子教育体制的经过及其效果,以及在调整过程中复古派与开明派在是否恢复儒家妇道伦理方面的对立,《
教育敕语》与女子道德教育总方针的确立等内容。其中的第三节介绍了跡见花蹊创办女子学校、实施儒教保守女子教育的情况。
第四章阐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来普及女子初等教育,通过建立中等教育制度来推动高等女子学校发展的情况。同时还分析了在此期间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理念的确立、实施、特点及其评价等内容。其中的第四节介绍了下田歌子开设实践女子学校,实施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的情况及其在当时中国女留学生教育方面的贡献。
第五章主要对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在两战期间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全面整顿女子教育体制来强化国家主义教育,侵略战争期间通过建立国民学校、控制家庭教育、利用妇女团体来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同时第二节中介绍了羽仁元子创办自由学园,实施自由教育的情况。
终章是对全书的总结,包括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特点、影响以及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反思、对贤妻良母观的思考等内容。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国家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近代日本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女性自身的知识水平,还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推动近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日本教育研究以及女性史研究的重要一环,也对研究日本近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作品思想
该书依据女子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分期,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879年《学制》被废除为止,这是第一阶段,即欧式女子教育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培养具备近代知识和教养、胜任教育子女重任的女性是明治政府发展女子教育的指导理念。从《教育令》颁布的1879年,到《高等女子学校规定》出台的1895年为第二阶段,称作儒教保守女子教育的复活时期。在此期间国家的女子教育理念逐渐转向保守,涵养儒教妇道伦理开始成为女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1895年《高等女子学校规定》公布,到1917年临时教育会议召开的这段时期是第三阶段,也是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的确立时期,培养适应近代国家需要的良妻贤母是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核心目标。从1917年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全面整顿教育体制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是第四阶段,称之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变异期。这一时期,良妻贤母主义理念开始发生变异,越来越强调国体观念和妇德涵养,最终在战时染上浓重的军国主义色彩而走向极端化。
该书在重点探讨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是近代日本“
和魂洋才”的指导精神在女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强调传统妇德的涵养、兼顾知识技能的培养、注重国家观念的灌输。同时遵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对其做了客观的评价:它一方面吸取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合理因素,提倡女子受教育,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它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仍强调贞专、淑静等传统妇道的涵养,故而是进步性与保守性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教育理念。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畸形的日本近代化的一个矛盾产物。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王慧荣(197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国学院大学进修,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日本女性史、日本女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