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表是斋醮中一种重要的科仪,无论是
金箓、玉箓或者黄箓类斋仪中都必行此仪。 道教认为,通过进表,可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醮坛, 赐福
延龄,先灵受度。
《
清史稿·礼志八》:“设案保和殿正中,监修等立阶下齐班,赞‘跪’,则皆跪。赞‘进表’,宣表官跪宣。”
《
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剑南节度不敢隐,便录表闻,奏言异事,谨差幕府兼御史中丞翟常进表,不经旬日,即到长安。”
《
唐会要》卷六十五:“世南进表谏曰。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
《
明史》卷五五:“四日早,皇帝服
衮冕御华盖殿,亲王八拜,次执事官五拜,遂升奉天殿,百官进表,行庆贺礼。”
《
清会典·内阁·大学士》:“凡大朝会、进表,则展表所宣焉。”
法师和职事们全体入坛烧香,跪奏祝告。在各人各恭敬的一再启奏中,醮坛 被幻化为
瑶坛仙境,以
分灯法点燃全坛
灯烛,击金玉之声,敕水,洒
净坛场。
此系进表科仪的核心部分。
高功法师和众职事奉请三师相助,降临坛场,高 功默念熏表咒,行祭礼于司表仙官,以劳动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庭。然后封表,法师虚画 符文于表上以示封缄。行“送表”,送表于焚炉之中,化行。同时
高功法师
步罡踏斗, 以元神飞升天庭,默念表文,禀告上苍。
高功在踏表后,收敛元神,众法师和职事致谢众神,献供,上表结束,退堂.
中国① 早期道教的进表类仪式比较简单.《三 国志·张鲁传》引《典略》称: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请祷之法,书病人 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 官手书.
④ 可见北朝道士 已有章奏之称,并将道士和信众的奏启区分开来,仪式渐趋繁复.
“祈嗣”仪中表奏的是:“某德修罔觉,善积而彰始也,期庆嗣之克谐终也。冀斯 男之永保,并结形于九气,同禀命于三元。生神唱奉而唱恭,司命敬诺而敬顺。悉考诞 弥之月,大恢生化之功,调六气于洪钧,开八荒于寿域,庶获绵绵之庆,载严翼翼之心。”
⑤ 而“文昌”仪中表奏的是“某自揆凡庸之质,均蒙化育之恩,业儒术以操修,冀科名 之利达,蠲明诚意,敬设华坛”,或“某安居浊俗,业习儒冠。执古御今,以待熙朝之 网罗;研精覃思,以应有司之科目。念得失之有命,知富贵之在天。求而弗获者,下愚 夙障之缠惑,而必从者,至尊大慈之泽是”。
⑥ 这种同异之处反映了,道教科仪为了适 应不同需要而日趋繁复,也为了方便道士们的学习和演习而日趋程式化、规范化以及简 易化。南宋道士吕元素在《道门定制·序》中称:“至简易者道而详备者礼。凡人之所 以事天者,道也 因事天而起至诚之心者,有礼存焉。此圣人垂世立教之本旨也。然于 繁简之间,当有所折衷而不可过也。”
⑦ 同一进表科仪,由于师承系统不同以及使用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有许多演习之不同。例如:台湾道 教的拜表科仪中已经没有化坛、卷帘、瑶坛、
分灯、金玉和敕水等仪式元的内容。据美 国苏海涵编《庄林续道藏》的《登坛拜表科仪》,在启师、跪奏、三献以后,立刻进入
降圣、烧香等仪式程序。但是上海的进表科仪和苏州的全表科仪则仍保留着原来的程式 内容,只是在演习时略有差异。苏州全表的
分灯沿用古法,坛前法师连续四段唱念,分 别赞咏玉清圣境天尊、上清真境天尊、太清仙境天尊和流光法界天尊。同时,坛后一法 师点起三支烛,三法师持烛吟诵,一一将坛场灯烛全部点燃,意为恭请神光分照四方。上海道教进表科仪中的
分灯则是采用高功执火束虚晃和喝白,众职事持小火答白的形式, 将启坛部分推向高潮。苏州和上海在进表科仪中的小区别,当是因为上海地区早就使用 煤油灯或汽油灯,现今坛场普遍装有电灯。传统的烛光或油盏,无论数量增加多少,均 无法与之匹敌。如果沿用古法,在上海,进表科仪无法体现神光普照的神学思想,也不 能达到吸引信众、“感动神灵”的艺术效果。当然,不论各地的进表科仪有何变异,但 就其框架结构而言,却是相同的,其中某些经句也是相同的,例如,各地“进表”科仪 中都有焚表颂和祝香咒,其字句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