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有祥
新中国在藏南的历史性人物
连有祥:新中国在藏南的历史性人物,他1952年率领珞瑜地区工作组挺进珞隅,并在几年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区域站住脚,为1959年设立墨脱县政府和1962年开始建立墨脱县委(次年正式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报道
留在珞渝的记忆——访十八军老战士连有祥
珞瑜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在察隅——门隅之间,南达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北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南的广大地区,涉及到西藏墨脱县版图全境,还包括了察隅、米林、隆子、错那四县的部分土地,是我国珞巴族门巴族主要聚居地。在藏语里,“珞”指“南方”,“yu”指“地域”,“珞yu”意为“南方之地”。珞渝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那里有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进驻到珞渝地区是在1952年夏天,连有祥就是当时解放军进驻珞渝工作组的组长。
① 达 兴 村 等待的记忆
1951年6月,十八军53师副政委苗丕一着手筹建波密分工委,主要开展波密、工布、珞渝等地工作,苗丕一担任分工委书记。波密分工委的大本营设在倾多宗(现波密县倾多乡一带)。而珞渝情况相当特殊,它属于边境地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给当时开展珞渝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派谁来担任这个地区的军事代表呢?根正苗红、遇事沉着冷静、干事果断坚决的53师教导大队政委连有祥是苗丕一眼中的最佳人选。
接受了任务后,25岁的连有祥既兴奋又紧张,单独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还是第一次。当别的工作组已经进到驻地开展工作时,他和工作组成员按要求还在达兴村(当时倾多宗、曲宗和珞渝金珠宗的必经之地)等待任务【达兴村是现在波密县城扎木镇南部的村,历史上是波密土王和藏人沿金珠拉山口——金珠曲的金珠古道进入格当乡等墨脱区域的道路】。连有祥回忆道:“最初我并不知道珞渝工作组必须报经中央审批。后来才知道珞渝工作组事关中印两国边境的稳定,‘麦克马洪线’的知名度绝不亚于当时正打得热火朝天的朝鲜战争中的‘三八线’,必须逐级上报西藏工委、西藏军区直至中央。”
1952年春,中央正式批示成立珞渝工作组,连有祥担任工作组组长、党组书记和军事代表。连有祥记得非常清楚:“接受了任务后,补充了物资钱粮。1952年6月25日,工作组一行8人向珞渝挺进,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进军珞渝的序幕。”
临行时,苗丕一送给连有祥十二个字:抓紧进点,站稳脚跟,随时汇报。
②帮辛区 惊险的记忆
工作组原定的路线,是(沿河而走)从波密倾多出发,沿易贡藏布顺江而下,经通麦后,沿帕隆藏布顺江而下到达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扎曲,然后顺江而下,翻越果布拉山口,再经甘登、加热莎,最终到达珞渝的帮辛(现帮辛乡)。六月的雨一下就是十多天,波密林区到处笼罩着白茫茫的雾霭,让人辨不清方向。易贡藏布的水上涨了,流沙、碎石不断从山上垮下来。
这段路因1950年墨脱宗的8.5级大地震,多处山体塌方,许多地段被山洪冲垮,根本无法通行。连有祥说:“我们对珞渝的情况相当生疏,不仅没有一张详细的军用图,而且连一张行政区划图也没有。幸好有从四川带来的一本破旧的中国分省图,从地图上找到了珞渝的位置,但珞渝两个字分别是‘各、俞带左反犬旁’,这是按照噶厦政府的藏文翻译过来的,带有明显歧视,据说是西藏地方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凭着这本粗略的地图选择我们的进军路线,是根本不行的,必须找向导。”
正在一筹莫展时,连有祥突然想起了在波密地区人代会上认识的珞渝帮辛区头人索朗旺扎。若能得到他的帮助,先在他管辖的帮辛区扎下根来,然后再推进到整个珞渝地区。经请示,他们改变了原定行军路线。7月中旬,他们来到了波密倾多宗随村,索朗旺扎就住在这个村。当连有祥说明情况后,索朗旺扎爽朗地笑着说:“那是我管辖的地盘,挑选几名有翻山经验的群众,我带你们进去。”
行军第二天,工作队便进入到一条狭沟里。沟很深,路窄得只能放下半只脚,石头上的苔藓被雨水淋湿后很滑,为了稳当,大家都猫着腰一步一步往前挪。顺着向导的脚印,趟过一条小河,穿过一片密林,爬上一段陡坡后,到了一个小草坝子。在一棵松树下休息时,大家互相望着,每个人身上爬满了蚂蟥,你为我打,我给你打。工作组文书丁培萱脱下破了两个洞的球鞋一看,五个脚趾缝里有12条蚂蟥,在短暂的休息中大家用点燃的香烟烧蚂蟥的屁股,总算把一条条蚂蟥烧了出来。当要开始前行时,大家感到脚又痛又痒,将脚放到鞋里,痛苦不堪。
一天早上,连有祥从向导那里了解到,这天要走的路最苦最险,中午因天气转暖,容易发生雪崩,必须赶在这之前翻山。
开始爬随拉山了,山很陡,有的地段差不多是后面人的脑袋顶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在走。越往上爬,山越陡,很难站住脚,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五个小时后,大家到达了雪线。此时,在刀背一般的冰坡上行走,更加困难。大家小心翼翼地向前挪步。终于在中午十二时前到达了随拉山口。可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更难走,路就在脚下的悬崖上。在一条连羊肠小道都不如的几乎直上直下的路上,他们将身体贴在悬崖壁上,双手抠着岩缝,脚尖试探着踩稳石窝,紧张得连话也不敢说,更不敢往下看,像壁虎一样慢慢地移动着。晚上,当他们在山脚下回忆起这一幕,仍心有余悸。
“到了加热莎村,这里是索朗旺扎管辖的村庄,他主动给我们当起向导。村里主要居住着珞巴族,也有几户藏族和门巴族,周围随处可见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工作组从这里出发,沿雅鲁藏布江而下,绕着山腰陡壁行进,脚下是不足一米宽凹进石壁的小路,一面是上千米的悬崖绝壁,另一面是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激流,稍有闪失,就会掉下万丈深渊,大家提心吊胆地攀登着。”
谁也没料到,前行一段距离后,前面出现了一个宽上百米的大塌方,挡住了去路。连有祥同索朗旺扎商量,派出两名有经验的当地藏族群众探路,一边前行,一边用砍刀砍出脚窝,顺利地到达了另一边。大家踩着他俩新砍出的脚窝,一个个地通过了这段路。就在这时,担任收尾任务的工作组成员任水清不慎脚下一滑,落到数百米的下方,连个人影也看不到。惊得索朗旺扎连说:“阿科克!阿科克!(唉呀) ”大家站在半山腰对着江连喊“任水清”,得不到回应。“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连有祥迅速让两名有经验的群众,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走到下方百余米处,发现任水清的大半截身子埋在泥沙里,头露在外面,双手有气无力地对寻找他的人摇摆着。原来,山上垮下来的一块巨石立在江边,山上的流沙淤积在这里,任水清刚好被流沙挡住。过了几个小时,两名藏族群众扶着任水清爬了上来,还好他只是手臂受了点轻伤,衣服挂烂了,还能坚持走路。
谈起这件事,连有祥心里一酸,感慨地说:“在进军珞渝的路上,这样的危险随时都存在。但同志们的乐观,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当他们到达帮辛时,历史记住了这一天:1952年7月24日。
③墨脱宗 受挫的记忆
帮辛是一个建在半山腰的村庄,农田、树林中隐藏着一幢幢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吊脚木楼。工作组成员跋山涉水、走过一条条羊肠小道,看到这幅情景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帮辛借住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工作组从波密带来的大米、糌粑、酥油吃一个月都困难。连有祥召开了进驻珞渝的第一次会议,传达了分工委对他们开展珞渝工作的指示:一、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二、大力宣传伟大祖国、党的民族政策及“十七条协议”;三、开荒生产,力求粮食蔬菜自给。
虽然工作组带着银元,可帮辛耕地很少,加之粗放的耕作方式,群众生活本来就苦。若从当地购买粮食,就会加重群众负担。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开荒生产,确保粮食自给。经过帮辛村头人的同意,他们在村后山坡上的几块轮休地开荒生产。这期间,工作组成员给群众看病,帮群众发展生产,逐渐消除了群众的疑虑。
时间一天天过去,正当连有祥准备在帮辛扩大战果时,波密分工委向珞渝工作组增加了力量,并要求他们尽快确定珞渝工作组大本营,迅速站稳脚跟。就这样,工作组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19人。
工作组成员谁也没有到过珞渝,对这里的道路、环境不熟。进驻帮辛的当天,连有祥便发现,这里虽是倾多宗帮辛区的中心,但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将大本营设在这样一个狭长地带,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经商议,工作组留下了丁培萱、王生两人在帮辛开展工作。
第二天,连有祥带着其他工作组成员,沿雅鲁藏布江而下,向墨脱宗进发。连有祥意识到,19人的工作组要想站稳脚跟,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选择一块比较开阔的土地开荒生产,确保粮食自给,他首先想到了墨脱宗。他曾两次同宗本阿旺群顿见面,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将大本营设在墨脱宗。
当时,西藏噶厦政府把墨脱宗一分为三,给这里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群众制造了许多矛盾,相互猜忌,械斗时有发生。连有祥回忆说:“我们到达珞渝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帮辛村人将物资背运到卡布时,再往前走就意味着违规,他们送到这里后,就主动返回了。”在卡布村头人派出的向导的帮助下,他们往墨脱宗赶路。到达墨脱时,宗本阿旺群顿带着手下人员迎接,并安顿他们住下。
在墨脱宗政府,组织几个措本开会时,连有祥除了宣传“十七条协议”外,还提出同他们一块确定珞渝工作组大本营。可他话没讲完,阿旺群顿就带头叫起苦来:“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养活你们四五个人还可以,但要保证你们十多个人的生活就非常困难。”并急不可耐地说,“我建议你们把大本营定在金珠宗,那里虽然不出产大米,但地势开阔,有很多可供开垦的土地,养活几十个人都不成问题。”阿旺群顿刚讲完,几个措本也跟着叫起苦来。
连有祥当时不是十分明白,墨脱宗本心里有个“小九九”,那就是金珠不属墨脱宗管辖,把工作组支配到那里,就不会影响他的利益。一连三天会,墨脱宗政府的人都叫苦不迭,连有祥只好说:“我明天继续沿江往前走,看有没有可供开荒的土地。”连有祥沿雅鲁藏布江而下,到达了离“麦克马洪线”不远的背崩,也没有发现一块可供20人开垦的土地。
他们离开墨脱宗时,在墨脱宗、帮辛区、金珠宗的中心联系点卡布村,留下了藏语水平好、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吴义成开展工作。
④金珠宗 顽强的记忆
金珠宗(今墨脱北部格当乡一带)紧靠波密地区,地处珞渝的最北端。连有祥带着珞渝工作组成员拜访了金珠宗头人,跑遍了金珠宗所有的村庄,最终将大本营安扎在了格当附近的布隆村。这里地处一片缓坡,海拔虽高些,但可开垦的荒地多,只要迅速组织大家开荒生产,第二年的粮食自给就不成问题。
他们一边开展群众工作,一边开荒生产。由此,珞渝工作组基本形成了帮辛、卡布、金珠三点一线的工作格局。
转眼到了秋天,正当连有祥想向上级汇报进点情况时,金珠拉山开始大雪封山。工作组连电台都没有,同外界的联络彻底中断,直至第二年雪融。
这时,连有祥组织大家抓紧开荒生产。工具匮乏,组员徐正忠就按照家乡山东犁子的式样画了个草图,到山上找适合的树做成犁,每天两人驾驭两匹马能开四五亩荒地。找不到铁质犁头,他就把青冈树削尖了来代替。可犁不了几下,“犁头”就断了。经过向当地群众请教,方知将青冈木用火烤后会变得异常坚硬。按照这个办法,制作了“犁头”,非常管用。
连有祥组织大家搭建伙房、马牛圈时,因对当地称为“晒欣”的漆树缺乏了解,有4人砍树后相继中毒,其中一个战士两腿、面部肿得很厉害,腮帮比鼻子还高,直流黄水。当时药物缺乏,只能用很少的一点硫酸镁来清洗患处,过了很久才痊愈。
工作组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在当地买粮很困难。连有祥带着大家,学着当地群众,将芭蕉树砍了剥皮,将里面的瓤子弄烂晒干磨成面后,同野菜、豌豆面混在一起煮成糊糊吃。这种糊糊又苦又涩,比吃中药还难受,吃多了,连拉大便都困难。
开荒种地结束后,大家紧接着搭建生活用的木板房。可到森林里伐木时,没想到遭遇野蜂的袭击,有的同志被蜇得脸肿脖粗,手脚变紫,可大家照常上工劳动。这期间,帮辛、卡布点的工作组成员也同样开荒生产。
(回波密汇报)
1953年5月,连有祥发现随拉山南面向阳处积雪少,爬上山没问题。山背面背阴积雪厚,可以滑下去。为了早日向上级汇报情况,他带上防寒皮具和充足食物,在3名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带领下,冒险向随拉山挺进。
大雪封山后,珞渝环境之恶劣,日用品之缺乏完全出乎想象,头发长了没有剪刀理,衣服破了没法缝,牙膏用完了找不到替代品。当连有祥出现在苗丕一的办公室时,穿着破了几个洞的裤子、头发长得能梳一条长辫子的连有祥差点让苗丕一没认出来。在与苗丕一的谈话中,连有祥得知,分工委曾派人带领牦牛队爬金珠拉山,试图同他们取得联系,可因雪太厚没能成功。
听了连有祥的汇报,苗丕一发报给西藏工委并中央军委:“珞渝工作组胜利完成任务,站稳脚跟。”连有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旧激动地说:“分工委专门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珞渝工作组的情况,对我来说是无上光荣。我当时感动得流下了泪。第二天正好开分工委党代会,我向代表们汇报了工作组的情况,代表们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
“会议快要结束时,苗丕一书记亲自宣读了西藏工委发来的电报,传达了中央对珞渝工作组的慰勉电报,称我们是‘获得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提高了解放军的威信,为今后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这次会上,分工委还特地表彰了珞渝工作组的成员。”连有祥继续说。
(丰收)
当年夏秋,是珞渝地区少有的丰收年。工作组种的庄稼也喜获丰收,蔬菜自给有余,人均收粮583斤,大大超过了西藏工委规定的161斤,不仅解决了工作组全年的粮食供应,还把剩余的粮食贷给了群众。布隆大本营更是获得了大丰收,他们将部分粮食无息贷给了缺粮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秋收结束后,金珠、帮辛、卡布的群众按照传统习惯,举行了庆丰收仪式。丁培萱、王生等工作组成员被群众围在中间,相互敬酒交谈。徐正忠作为生产能手,因在开荒中贡献大,两次获二等功。连有祥深有感触地回忆说:“那里还适合种玉米、黄豆,也获得了高产。若按人头算,可以吃上一年半。有的吃,就能站稳脚跟!”(王梦敏)
人物小传:
连有祥,山西上党人,1927年6月出生。1937年6月开始跟随红军开展革命工作,1941年在山西襄垣县参加敌工站,曾参加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浙西战役、湘西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等。1950年初随十八军进军西藏,途中参加了二郎山筑路工作。1951年春被任命为十八军53师教导大队政委。后担任首批进驻珞渝工作组组长,成为最早进驻珞渝的解放军军人之一。1987年从自治区工业电力厅离休。
回忆
他《在珞瑜的那些年》(《新西藏》,2014(5):55-57)回忆,与报道内容是补充关系。
说明:他的战友在《有史以来在墨脱站稳脚跟的第一个汉人---连有祥》帖子里补充了一些情况。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1:40
目录
概述
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