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来自
河北沧州,1994年生人,网友调侃她长着56岁的脸。在成为
网红之前,她住在农村的彩钢房里,会直播一些生活日常。
郭某是打着“本色出演”“原生态”的名义在刻意扮丑,目的就是博人眼球,收割流量。但丑陋的东西就是丑陋的东西。郭某的直播,说到底就是通过反套路化的表演,简单粗暴地刺激部分网友的感官,满足他们审丑的心理需求,然后名利双收。(
中国青年报评价)
互联网时代的“郭学”无比荒诞,屏幕后疯癫窥私的“创始人”捧红了“郭老师”。不需要有营养的文化输出和有意义的社会价值表达,通过反套路化表演刺激人们的感官打造
爆款。人们沉迷于这样的虚拟生活,为了减压放逐精神追求,被荒诞怪异的
审丑快感所裹挟,会有在无知和疯狂中迷失底线的危险。“郭老师”本人或许有她表达的自由,但人们在审视这种表达时,不能找出任何借口来突破健康审美的
公序良俗。(
光明网扬子晚报评价)
“郭老师”等一众“土味网红”受追捧,正是基于她们让许多你我一般的
普通人,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不同可能,而绝不是审丑狂欢。这种走红或许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极为单一的内卷时代所需要甚至应该提倡的。“郭老师”等一众“土味
网红”的走红,提醒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当扎根现实,更多地关注普通人。
仅仅靠一部
手机走红的“郭老师”受如此追捧的同时,许多投资上百万、千万的影视作品却在观众当中翻不起一点浪花。这样的现状提醒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将视线更多地放在
普通人的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特定群体。(
红网评价)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如很多网友所猜测的,“郭老师”的突然倒下极有可能与9月2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有关。“通知里有一条: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其中就提到了要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而‘郭老师’的成名就与很多网友的审丑趣味不无关系。”
“郭老师”账号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展示个人生活、发表个人看法,由于其人设设定是不修边幅、讲话接地气,获得了不少粉丝的拥趸。但同时,其账号内容也具有较强的“逐臭审丑”特征,不符合大众审美、不具有社会价值,尤其对
未成年人群具有不良引导的可能性,因此已被
抖音等平台进行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