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三十五书记》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要写
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作品原文
送高三十五书记⑴
崆峒小麦熟⑵,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⑶:焉用穷荒为⑷?
饥鹰未饱肉⑸,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⑸。
脱身簿尉中⑹,始与捶楚辞⑺。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⑻?”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⑼。”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⑽。
此行既特达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⑿,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⒀,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⒁,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⒂,念子何当归⒃。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高三十五:即诗人
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
⑵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属六盘山。
⑶公:指高适。主将:指哥舒翰。
⑷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⑷饥鹰:比喻高适。《
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⑸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⑹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
⑺捶楚:杖击,鞭打。
⑻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⑼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⑽军麾(huī):用作指挥的军旗。
⑾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⑿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⒀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⒁鸿鹄(hú):鸟名,即天鹅。
⒂翳(yì):遮蔽。
⒃何当:何时。
白话译文
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您像一只没有吃饱肉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一说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时杜甫在长安。高三十五书记,即高适,当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旧唐书·高适传》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仇兆鳌按云:“据此,则适为书记,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称适,亦必在十一载时。盖适同至京,而公作诗以送之也。若十四载,翰以风疾还京,阖门不与朝请,岂暇荐士君前乎。《通鉴》谓:十三载五月,翰奏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此特遥奏授官,恐适未必至京,何缘送赠诗章耶。明与《旧书》、杜诗不合。”
高适放弃封丘尉一职,后得田梁丘之荐,入边防名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不久担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后随哥舒翰入朝,又一次与杜甫相见,然后去河西节度府(驻今甘肃武威),分别时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写高适履历,以及杜、高二人情谊。诗中祝贺高适履新,即新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预言他十年后将成为方面大员,希望他多寄边塞诗来。全诗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对哥舒翰的穷兵黩武颇著微词。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名家点评
明代
王嗣奭《
杜臆》:起四句云:“愿休王师”、“焉用穷荒”,才是正论。故知前首(按指《投赠哥舒开府翰》)赞翰非由衷语也。“主将”即翰也。高系相知。故送别诗悃款周悉,用情特至。
清代
何焯《
义门读书记》:无穷转变起伏。……“何当时”、“有馀力”应“休王师”无迹(“念子”二句下)。
清代
仇兆鳌《
杜诗详注》:天宝之乱,由当时黯武所致,公已先见其兆矣。高为书记,军事皆得参谋,故以休兵息民告之。《赠哥舒馀》诗先从朝庭发端,《寄高书记》诗先从主将发端、起局正大。末结送别之意。方聚而散,故恨“结欢”之浅,别难复聚,又有“参商”之感。“惊风”二句,己不得往;“黄尘”二句,高不能来,寄诗以相慰。“从军诗”,仍应记室交情。
清代
浦起龙《
读杜心解》:送高入哥舒幕也。送幕客而带及主将,入手得体。且设为商榷之词,以讽穷兵之失,其味油然而长。“饥鹰”以下”、入高书记。哀其志,叙其行,戒其慎周旋,祝其大建树:凡四层。末段十句,见送之之情。……通直看来,时事忧危之情,朋友规切之谊,临歧颂祷赠处执别之忱,德然具见于此诗。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送书记,却从主将发端,设为商略,以讽穷兵之非,立言有体;中陈规戒,末致缠绵,词意并到。
清代
杨伦《
杜诗镜铨》:蒋云:惯截取中幅语作起句,最见突兀。先作一比(“饥鹰”句下)。张云:写高从戎装刺,似赞似嘲(“高生”二句下)。问答亦本乐府体(“借问”二句下)。观诗直有家人骨肉之爱,公于同时诸诗人,无不惓惓如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
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
李白并称“
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