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亭是
程师孟所建,并约请他的前任、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作《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和
福州面貌、风土民俗。道山亭旁有篆刻“天
章台”。元朝萨都剌曾在此吟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诗。道山亭之东有两块奇石。
简介
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
闽山。宋熙宁初郡守
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
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石山
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
山阴、
山阳程师孟所建,并约请他的前任、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作《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和
福州面貌、风土民俗。道山亭旁有篆刻“天章台”。元朝萨都刺曾在此吟成《天章台上晚酌》一诗。道山亭之东有两块奇石。拍摄道山亭正是初冬,
福州的初冬风景仿若深秋,亭畔秋叶灿烂,而乌山上满眼的古榕依然
蓊蓊郁郁,阳光从林间闪烁而下,在
朱红的亭子小坐,顿生暖意。
乌石山称道山始于北宋,历经千年仍沿袭有道山路、道山铺、
道山观、道山观巷、道山亭景区等地名。道山亭位于乌石山脊中段峰巅。名“道山亭”。清
郭柏苍《乌石山志》载:“道山亭,三十六奇景之一,在天
章台左。宋熙宁初,郡守
程师孟建。程公以
乌石山前漈海门,回览城市,可与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比美,故改名道山,在山上
蟠桃坞西建道山亭,亲撰‘道山亭’三字镌石。
曾巩作《道山亭记》,林希书而勒诸碑。后亭废碑没。明万历初提学使胡安、清道光年间神光寺僧妙竞先后重建”。道山亭和《道山亭记》相得益彰,文以亭丽,亭以文传,闻名遐迩,千古流馨。
道山亭观景
现有道山亭为1955年重建,1980年重修,2008年修葺一新。亭子为木构八角形,周边长12米,亭高6米,青石浮雕石础,水泥地面。双檐翘角,顶饰南瓜型。仰面四层叠井,一层三横栏人字叠井、二层长寿字形叠井、三层拱门形叠井、四层七重来复形叠井。井顶如覆碗,中悬一朵
玫瑰花。木构均加纹饰彩绘,图案精美。亭子建在十多块奇岩怪石组合的高埠上,七向设美人靠,供游人歇脚纳凉;东向为门,登12级台阶上亭。新挂亭额“道山亭”由书法家
吴乃光题写。楹联两副,门联:“篷溯景物闲中静,城廓楼台到处深”;亭内柱联:“江光回抱千峦迥,树色遥连万井阴”,分别摘录先贤郭柏芗、
许鼎诗句,由长乐人郑述信书写。
道山亭周边古木参天,
浓阴郁郁;
怪石嶙峋,有宋、元、明代摩崖题刻十余段。亭南侧的一株古榕,顽强地生长在石径旁的崖壁上,称“瀑布榕”,树龄百年以上,被列为
福州市二级保护古树。古榕主干胸围6米多,离地面不到1米半即一分为三。树高不过15米,但支干发达,超过18支,大多弯向南侧,沿着陡峭的石壁高抬低走,向下斜伸十几二十米,部分支干覆盖道山亭,整个树冠呈倒人字形,犹如一把撑天大伞,大树底下好乘凉。古榕气根不仅多,而且条条气根与古榕主干、支干相互连体;树根为寻求水分、养料,网裹着岩壁攀延十数米,好似瀑布在平滑的岩石面倾泻而下,蔚为壮观,“瀑布榕”因此而名。道山亭西侧有块自然天成的花岗岩石,高2米多,形状似大印章,西向篆刻“天
章台”三个大字,为
程师孟所书。天
章台为乌石山三十六奇景之一。道山亭东侧的两块东西并列的蛤蟆石,有两人多高,仿佛两只蹲姿蛤蟆,活灵活现。其中一只瞪大眼睛仰望天空,另一只上半段为雷所劈,传说它原来成天想吃天鹅肉,被
雷劈去半个头,剩下一只也就不敢乱动了。
程师孟篆书“道山亭”三个大字,镌在东头那只蛤蟆的胸腹处,摩崖题刻朝北向,高2.2米,宽0.85米,字径0.7米。道山亭北侧岩壁镌
曾巩《道山亭记》全文,摩崖题刻北向,高2米,宽5米,楷书;2008年
福州市人民政府重镌,由书法家张潜华书写。
登临道山亭,居高鸟瞰
福州全城景物,历来为人们所
津津乐道。千年沧桑,《道山亭记》描述的
福州城之内外河港纵横,“沟通潮夕,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以及“佛老之宫以数十百”的景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的高楼林立,纵横交错的马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和通宵达旦的街市繁华景象。而“三山
鼎趾立”依旧,“屋室
钜丽相矜”的三坊七巷古建筑仍然保存相当完好,焕发出生机;道山亭经过
修葺美轮美奂,登览“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嘱”依然如故。
《道山亭记》
《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的风景和
福州山川形势,风土民情,由书法家
林希书写勒碑。全文共600多字。
原文
道 山 亭 记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
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
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
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
长江(
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
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
屋室巨丽
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
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
王山,三山者
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
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
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
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
江西)人。嘉佑
进士, 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为文平易畅达,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著文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
更革。所著有《元丰类稿》。
注释
①阸(ài),阻隔 ②絙(gēng),粗绳 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 ⑤处,安置 ⑥陿,狭 ⑦
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
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
越国的
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
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
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
佛教、
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
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
鼎足而立。沿着
山势,
佛教、
道教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
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
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
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
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赏析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
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
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
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
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倩
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
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
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
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
昌黎的古风。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
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
巧妙地运用了
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
强烈。清人
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
立意相彰,洵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
精巧的艺术构思和
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
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
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
太史公的
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道山亭记》极状闽郡“水陆之险如此”,陆行四顾皆山,道路峭狭曲折,“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水行则“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文章开头具体详尽地描绘闽地的险且远,“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极为具体,读之使人惊心动魄。次段又极言
福州人力的瑰诡殊绝,但这些都不是不是此篇的主意。后面叙写
福州郡守
程思孟处于偏僻险远、一般做官的皆视为畏途的闽地而能“因其地之美,以寓其耳目之乐”,且为亭曰道山,以表示他“抗其思于埃壒之外”。亭名道山,是说登临之胜,可比于道家所说的蓬莱三山。因其亭而“其山水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这一段短短百余字,才是这篇文章的主意。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用了寓主意于客位的手法,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意,写
程思孟不畏其地险远,而能安于其居,抗思尘外,这样好整以暇,才能做出政绩来,才是全文的主心骨。而这一层却没有明说,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在客位上铺张渲染,将背后的含义蕴于其中,这就是这篇文章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运用的寓主意于客位的方法。
联系
苏辙的《
黄州快哉亭记》来看,他们在细摹景状、寓志于物的表现手法上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就不难发现:《黄》
写景状物和议论的比重基本均衡,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写法;《道》采用寓主于客的手法,重在客位上的铺张渲染,而把议论的主意寓于客位,通过对比,凸现出主旨。
本文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论说文的写作范式,文章显得新颖别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艺术性。
《道山亭记》主题严肃。百年后刘克庄叹曰:“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榭密如鳞。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此前,
梁克家在他纂成的《三山志》里记载道山亭是“程大卿师孟作。前际海门,回览城市,宜比道家蓬莱山。元丰二年
曾巩记、林希书”。
曾碑存世约300年,到元
亡前4年张闾还“登道山读曾文定公记”,是后来某年亭圮碑没。终明之世,山上新添石刻未提道山亭。证明明初这一遗迹不在了。亭子后重建,隔又二百年,亭记碑却没找到。万历初,胡定复作道山亭,诸士侧竖感知碑,并无修复曾碑记载。刻有一篇好文章的碑竟如此泯灭。
如今在
乌山所立《道山亭记》石碑是二十世纪90年代
福州市政府请当代福州名书法家书刻的。近年,
福州市政府陆续整修乌山景区,使之成为福州市
旅游休闲的美丽景点。
相关人物介绍
程师孟
程师孟(1015~109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官宦之家。宋景祐元年(1034年)
进士,治平元年(1064年)入京任
三司都磨勘司,管理河北四榷场事务。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
光禄卿出为
福州知府。翌年四月,动工修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
余力疏浚河隍,修造桥梁。熙宁三年(1070年),师孟在庙学内建厅舍,州学教授有厅自此始。
程师孟提倡植榕,绿化
福州。同年六月,调任
广州知州。
福州人民为
程师孟建生祠于
乌石山千福寺,在祠旁立石碑,镌刻他的诗作。
程师孟在
广州6年后,入京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将作监,又移知越州、青州。后以年老辞官归里,进正议大夫。著有《奏稿》1卷,《续会稽掇英录》20卷、《广平奏议》15卷、《诗集》20卷、《长乐集》1卷。
曾巩
曾巩(1019-1083),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二年(1057)中
进士后,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
颇有政声。元丰四年,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唐论》是代表作,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著名有《墨池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
陈师道、
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