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
心理学术语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概念
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教程
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具有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烈实践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点。确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一般采取正面疏导的方针,实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经验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榜样激励和舆论扬抑相结合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民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提高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它既从现实经济政治关系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又着眼于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它不仅注重清除一切旧道德的消极残余和影响,积极配合和保证政治、法律、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于培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
分类
类型
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层次
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任务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这两方面都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两个层次。进行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伦理道德知识的灌输,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关系的基本特点的反映。在现阶段,我国普遍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干部、党员和群众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正确认识和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奉献精神。
注意事项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在全社会普遍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以使道德教育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先进的目标和方向。(2)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法。道德教育的过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识的灌输、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环节。遵循这一规律,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个别施教、循序渐进、正确教育为主等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型道德教育
我国古代,从春秋至明清,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构成的社会人际关系,以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专制统治这样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在漫长的岁月中,同样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教化”、“德教”是为了“生活之迁善”,目标是现实的,而不是玄虚的;方法是注重实证的,而不是注重逻辑分析的;途径是偏重于启迪内心的领悟而达到行为自觉的,而不是偏重于由外在实践体验而达到思想领悟的。因此,归结起来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一是“德教”与“修身”合一;二是“知道”与“躬行”合一;三是“言教”与“身教”合一。传统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民众普遍的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历程
1.现代德育的产生。西方现代道德教育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他认为,道德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并非是固定、绝对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是儿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早在20 世纪初,他就强烈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讲求道德教育方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且应特别关注儿童的本能与冲动,儿童的智力判定,以及儿童的情感反应。
2.现代德育的滞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其现代道德教育也陷入了滞碍状态。战争表明,像德国、日本这样肆意践踏人类基本道德的国家,同样也能够制造出尖端的军事武器,道德和道德教育在科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迫使人们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为科技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一改往日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代之以科技教育的兴盛。
3.现代德育的复兴。现代道德教育的复兴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发达国家过于重视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国民的道德教育,致使到60 年代初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表面经济繁荣的情况下,产生了各种社会道德危机,如大学校园混乱、青少年犯罪、吸毒现象严重等等,于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社会的混乱是学校教育不力的结果,学校的教育没有在帮助青少年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负起责任。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政府和学校加强道德教育。至此,现代德育又重新开始复兴。
4.现代德育的繁荣。鲍曼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认为,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建构,“在现代性为自己设定的并且使得现代性成其为是的诸多不可能的任务中,秩序的任务———作为不可能之最,作为必然之最,实在地说,作为其他一切任务的原型凸现出来”。
美国道德教育
依法治教是美国教育管理一个突出的特点,与我国不同的是各个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不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行政教育的手段,而且还带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学校依照这些法规条款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一般来讲,学生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BP机和收录机等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
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学生行为规范”中规定,学生不得携带任何的刀类、枪类物品到学校,一经发现,不管你是否使用,只要是携带到了学校,按规定就要受到“转学”的处分。由此可见,美国中学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并不是放任无度,而是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的课程中没有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美国公立中学实行学分制,一般来讲,学生在高中四年里修满220左右的学分就可毕业,除英语、数学和体育三门课是国家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满四年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学区或学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学区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程度开设不同的课程,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报考大学和所从事职业的要求、以及自己实际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同一课程不同水平的班级。每天6~7节课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教室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度过,可能是同年级的同学,也可能是不同年级的同学,因此,学校没有行政班,只有教学班;没有班主任,只有辅导老师或顾问,因而,学校对学生基础道德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各种社团活动和社区活动来渗透完成的。
英国道德教育
不开设道德课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
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4]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国人的眼睛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园。即使像蚂蚁这样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厨房爬满了蚂蚁的时候,他们的妈妈一边消灭蚂蚁,一边告诫他们的孩子,绝对不能玩弄蚂蚁,不能让它们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其他的蚂蚁会发出警报,让其他的同伴不要到这里来了,或者把蚂蚁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园去放生。
有次孩子们养的金鱼巴里死了,对一条养了快三年的金鱼来说确实不容易了,每天欣赏摇滚乐能活那么久也该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妈妈让他们打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爸爸这个坏消息,第二天还在附近的教堂举办了个简短的葬礼。安格斯居然还夸张地做了个噩梦,说梦到巴里了,妈妈对他们解释说,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巴里活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
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亚·福格一样,是个一板一眼、严格遵守规则的英国绅士。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英国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规蹈矩的。其实,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忍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
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备。
英国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娇宠于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
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轿车,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
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会主动让座 。
基本原则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到的发展的水平、阶段。
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
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一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3:02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