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依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室是在199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
简要概况
实验室立足西南地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和丰富的动物遗传资源,在已有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深厚积累基础上,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的发展态势,通过加强我国对遗传资源这一战略资源的基础性研究,促进遗传、发育和进化的交叉和统一研究,拓展对生物进化中功能发生和演化的研究,旨在有力地推动我国在遗传多样性、进化基因组学和进化发育领域的发展,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生物、医学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旨在成为我国遗传资源与进化研究的中心,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带动和引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挥特色和优势,向国际同类一流研究所全面迈进。
研究领域
1、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演化与保护:进一步收集遗传资源,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和动物的遗传资源,研究遗传资源(多样性) 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尤其是珍稀物种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策略、野生和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驯化演变关系,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以不同关键进化地位的生物类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因起源和进化的规律、基因适应性进化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基因功能途径和网络的进化模式、基因家族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基础及其进化的模式和机制、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探讨基因、基因家族和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和进化规律;
3、遗传发育与进化:通过对近缘物种和不同进化地位的代表类群(如昆虫、头索动物、两栖类和哺乳类等) 发育调控机制的比较研究,在不同进化水平分析物种演化的发育生物学机制,如新基因、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对物种形态演化与适应性的贡献。
学术团队
实验室的11位研究组长(PI) 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名、中国科学院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现有技术辅助人员23人,研究生近100名。拥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
项目成果
2001年以来,实验室共发表SCI研究论300多篇,影响因子>10的SCI论文26 篇,其中研究论文Nature 2篇、Scienc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特邀评论与综述Nature Review Genetics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单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平均达4.5,累积引用次数近千次。获得美国生物多样性领导奖(Biodiversity Leadership Award) 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突出贡献奖1项。3名博士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6-2010年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部门)科研项目181项,其中,973项目主持2项,参与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重点项目8项;国际重大合作项目3项;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9项。
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的建设,在生物多样性资源收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实验室牵头组织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iBOL国际重大计划”的四个中心节点之一,还牵头组织了“国际山羊基因组计划”、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组织“国际绵羊基因组计划”等重大国际项目,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2006年来,实验室将资源优势与科学前沿有机结合,围绕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演变规律、自然/人工选择与生物适应的遗传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生物多样性演化的格局、过程与机制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代表性成果,共发表SCI论文318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Nat. Biotechnol.,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4篇,包括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论文20篇。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4.3/篇,平均引用次数5.3次/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16次。另外,实验室在濒危物种的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受到了Nature,Science,Nat. Rev. Genet.等杂志的专题评述。实验室还参与编写专著7本,申请专利4项。2006年来,实验室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云南省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类)三等奖1项。
至2012年,实验室拥有研究组15个,支撑部门3个,固定研究人员99人,是一支由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35岁)组成的高素质研究队伍。15位学科组长(PI)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百人计划人才7人,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杰出贡献奖1人,云南省自然科学突出贡献奖1人。另外拥有副研究员11人,40岁以下具博士学位年轻研究人员20余人。实验室还拥有硕士点4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在学研究生、博士后共100多名。2006年来,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实验室拥有进行细胞和分子进化研究的各种大小仪器设备300余台,包括基因芯片扫描仪Affymetrix GC3000、基因分型系统Beckman GENOTYPING System、倒置荧光显微镜Leica DMI6000B、双向电泳GE /Ettan DIGE System、高性能计算机组曙光4000A、DNA序列分析仪ABI 3130xl、Roche454测序仪等大型仪器。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高通量的DNA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学大型计算机分析平台、基因功能分析平台、蛋白质组学分析平台、高通量的基因型分析平台等5大平台。以满足实验室在后基因组时代对基因组进化与基因功能研究的需求。这些平台同时对社会开放使用。另外,实验室还拥有无量山黑长臂猿监测站、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研究基地双柏监测站等野外观察站4个,云南土著鱼类养殖基地3个。为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参考资料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简介.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1:37
目录
概述
简要概况
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