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房屋
200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
《遥远的房屋》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美国)亨利·贝斯顿。
译者序
2004年秋,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我来到《遥远的房屋》的原址——位于科德角的那片濒临大西洋外海、我在书中读过无数次的海滩。此时,秋色正浓。一所红砖白窗的房子,老海岸警卫站,孤零零地矗立在长满荒草及沙地植物的沙丘顶上。离警卫站不远处,立着一块介绍亨利·贝斯顿及其《遥远的房屋》的牌子。“遥远的房屋”已不复存在,它在1978年2月的一场冬季风暴中被卷入了大海,葬身于我眼前约一英里处的海底。我环顾四周,寻找着书中读到的那些景物:内侧是长满齐腰的茅草及沙地植物的沙丘,再往里是一池池映出岸边秋色的碧水,那是海水积成的泻湖,外侧,是孤寂的海滩,涛声阵阵,海浪滚滚。我走下沙丘,沿着游人稀少的海滩漫步,体验着八十多年前,贝斯顿肩背生活必需品,从诺塞特海岸警卫站,沿着海滩,踏着浪花返回他那“遥远的房屋”的感觉,想象着若干年前的一个秋日,贝斯顿“漫步于海滩”,“从变幻莫测的云朵中解读到冬季的来临”的诗情画意。我在一处泛白的流木上坐下,观望着大海潮起潮落,看着“风把海浪像殉葬者一样送上不归之路”,最终“粉碎于这孤寂无人的海滩”。我将目光投向眼前约一英里处的海面上,知道那里便是“遥远的房屋”的原址或葬身之地。从贝斯顿离开“遥远的房屋”到后者葬身于海底,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大海就向这片狭窄的陆地侵入了一英里,或许,用不了很久,我坐的这片海滩也会被大海所吞没。然而,此时物质的东西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贝斯顿已经将“遥远的房屋”的魂魄以及它的诗意留在了人间。我们不妨说,此时无形胜有形。“遥远的房屋”不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对远古自然的崇敬,对一种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之丰富的想象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尽管在造访“遥远的房屋”的原址时,我已经开始翻译此书,但是这次亲临其境的经历,毕竟给了我对那片陌生的土地所产生的亲切感,给了我将一种文字转变成另一种文字时的自如。或者说,我从科德角的自然中,获取了贝斯顿当年得到的那几许诗意及激情。
……
注重自然的伦理道德则表达出贝斯顿超前的生态意识。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对于动物,我们人类需要持一种新的、更为明智或许更为神秘的观点。他评述道,远离大自然,靠足智多谋而生存,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是透过富有知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动物的。我们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动物投错了胎,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而我们恰哈就错在这里。因为动物是不应当由人来衡量的。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生来就有我们所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各种灵敏的感官,它们通过我们从未听过的声音来交流。它们不是我们的同胞,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在生活与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是与我们共同漂泊的别样的种族,同样被华丽的世界所囚禁,被世俗的劳累所折磨。正是有了这种对动物世界的理解,贝斯顿才能心存敬意地观看白天鹅在十月的蓝天下翩然飞过,雁群在三月的黄昏沿着天际闪着金光的一道裂缝飞翔,并且在四月宁静的月光下,听着“一条生命之河流过了天空”,那是大批的雁群北飞的声音。从沼泽鹰沉静地对待一只挑衅的燕鸥的观察中,他联想到古埃及人在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的鹰,赞叹这些埃及人捕捉到了鹰的魂魄,塑造的动物中没有任何人性的迹象。它们沉静孤傲,是来自粗犷的原始世界中的成员。
我们通常知道鸟类的迁徙,贝斯顿在书中则详细地描述了鲜为人知的鱼类的迁徙,并从中看到了动物所具有的某种我们人类无法理解的能力。他仔细地观察到,每年四月份,一种灰鲱鱼就会离开大海,游到位于马萨诸塞州苇茅斯的一条小溪中,在一个淡水池塘中产卵。然后,产卵的雌鱼与雄鱼一起越过堤坝,游回大海。在池塘里出生的小鲱鱼在十个月或一年之后追随它们而去,并于来年春季再回来。于是,便留下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谜。在茫茫大海的某片水域,每一条产自当地苇茅斯的鱼都记得它出生的那个池塘,并且穿越没有航标的漫漫海路抵达此地。贝斯顿不禁发问:“是什么在那一个个冷淡迟钝的小脑子中激起了灵感?当新的曙光洒在潮水形成的河面时,是何等召唤在吸引着它们?这些小生灵凭借着什么找到了它们的航线?鸟类可依据景物、河流以及海角来认路,鱼又是靠什么认路呢?”然而,这些鱼很快就“来到”了苇茅斯,并随着涨满的春水,到了初生地的池
注重自然的伦理道德则表达出贝斯顿超前的生态意识。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对于动物,我们人类需要持一种新的、更为明智或许更为神秘的观点。他评述道,远离大自然,靠足智多谋而生存,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是透过富有知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动物的。我们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动物投错了胎,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而我们恰哈就错在这里。因为动物是不应当由人来衡量的。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生来就有我们所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各种灵敏的感官,它们通过我们从未听过的声音来交流。它们不是我们的同胞,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在生活与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是塘。从贝斯顿对灰鲱鱼往返于大海及出生地的迁徙的描述中,不仅使我们对动物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奇与敬意,而且开始思索大自然到处传播生命的渴望与激情。让生命充满世界的每一处角落,让大地、天空及海洋都聚集着生命。我们知道,贝斯顿生活的年代,正值艾略特的《荒原》出版,自然已死的悲观论调充斥着人间。然而,从《遥远的房屋》中,我们读到的却是一种乐观。总结在科德角一年的收获时,贝斯顿写道:“有些人问我这如此奇特的一年生活使我对大自然有何种理解?我会答复道,最首要的理解是一种强烈的感受,即创造依然在继续,如今的创造力像自古以来的创造力一样强大,明天的创造力会像世界上任何的创造力那样气吞山河。创造就发生在此时此地。”我们从他的书中得知,在每一处空荡的角落,在所有那些被遗忘的地方,大自然拼命地注人生命,让死者焕发新生,让生者更加生机勃勃。大自然激活生命的热忱,无穷无尽,势不可当,而又毫不留情。贝斯顿感叹道:“所有这些她(大自然)的造物,即便是像这些受挫的小‘鲱鱼’,为了成就大地的意图,它们要忍受何等的艰难困苦、饥饿寒冷,经受何种不惜遍体鳞伤的厮杀搏斗?又有哪种人类有意识的决心比得上它们没有意识的共同意愿,宁可委屈自我而服从于整个宇宙生命的意志?”这段话令人深思。人类只不过是整个生态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是否应当从动物的这种集体意识中学会重新确立我们的位置,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从而服从整个宇宙生命的意志?
当然,最令人心动的当是贝斯顿语言的魅力。他的著述是一种当今社会久违了的“精耕细作”。他的遗孀伊丽莎白·贝斯顿回忆他写《遥远的房屋》时的情景:“他总是用铅笔或钢笔写,几乎从不用打字机,唯恐打字的声音扰乱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韵律。有时他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在充斥着“文化快餐”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应当给诸如《遥远的房屋》这样为数不多的文学经典留下一片园地。
2007年4月
读者评论
诗意地栖居——读《遥远的房屋》有感
书评人: 夏泽奎
这些年来,“非典”和“禽流感”病毒屡屡夺人性命,“太湖蓝藻”直接威胁人类饮水安全——与环境恶化密切相关的这类事件,至今还在敲击着我们的神经。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忘记,在这些灾害面前,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惶恐和手足无措。然而,这一切,其实都要归咎于人类自身。事实上,正是因为人们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大自然才给我们以这样的严重警告和报复性惩罚!这也正是大自然以极端的方式对所谓“人定胜天”思想所作的一种无情嘲讽!
可以说,现代的人类是吃过自然的苦头后才醒悟过来,才明白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现代人心灵的日渐贫乏和感觉上的日益枯竭,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心灵被裹挟在“铜墙铁壁”里。我们的身体游走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我们几乎割断了与大自然应有的联系。我们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的,缺乏了生活的诗意与活力。
如果说物质上的破坏,我们还可以通过时间和技术上进行弥补和修复,那么,人类在精神上对大自然的疏远和背离,却是很难回归本真的。
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在《遥远的房屋》一书中,道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他说,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惟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
是的,人类今后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连最基本的“亲近大自然的态度”都丧失了,这岂不是人类最为悲哀和也是最危险的事么?
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命永续衍生的立身之本。其实,中国古人也是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也是提倡对大自然要充满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的。
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发出内心最为迫切地呼唤:我们要善待自然,要亲近自然,要重新敬畏大自然,要有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
庆幸的是,人类总是有那些先知先觉的精英分子,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探路,并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观照。
19世纪的美国超验义作家梭罗,为了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于一八四五年春专门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一座木屋,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同样地,20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于1925年在靠近科德角的那片海滩买下一块地,请人在临海的沙丘上建了一所简陋的小屋,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水手舱”。过上了一年多的与自然相伴的生活,并写下了堪称自然文学经典的《遥远的房屋》。
一个人的贝斯顿离群索居,孤寂地在科德角海滩整整生活了一年,这对我们常人来说,可谓是非同寻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于作者来说,恰是一种肉体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充裕。
贝斯顿置身于这个有着十个窗眼的“水手舱”,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全方位地与大自然接触,透彻地观察和体验了大自然神奇的变化与活力。——大海的浪漫与残酷,蓝天的瑰丽与阴郁,海鸟的多姿与别离,动物的可爱与生死,花草的繁荣与凋谢,海滩边偶尔留下的一串串陌生的脚印与遗物——使作者对自然界的万物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与顿悟。
所以,他在该书的结尾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感慨:
“大自然的创造依然在继续,如今的创造力像自古以来的创造力一样强大,明天的创造力会像世界上任何的创造力那样气吞山河。”
“……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就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
“……对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那些对她敞开心扉的人,大地都会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机来支撑他们。”
是的,作者富有诗意的灵魂已得到宗教般的洗礼与磨砺,所以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人跟大地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不能期待着自然来迎合人类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仰望苍天,亲吻大地,敬重大地,热爱她的一切一切,用自己的心灵寄托于她那些宁静的港湾。
如今,在美国科德角外滩上那座具有象征意味、富有诗意的“水手舱”已不复存在了,它成了人们梦幻中的那座遥远的房屋,但它在我们心灵深处久久不能消失……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亨利·贝斯顿 译者:程虹
亨利·贝斯顿,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美国文理科学院因其在文学中的突出贡献授予他爱默生-梭罗奖章。主要作品有《遥远的房屋》、《药草与大地》、《圣劳伦斯河》以及《北方农场》等。其中《遥远的房屋》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遥远的房屋》作者在美国东部的科德角海滩上,曾经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手舱”,贝斯顿在这座房子里,与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在这,他聆听着涛声的节奏,感受海滩四季的变幻。他看到了大海的温柔和狂暴,沙丘的包容和冷峻,还有形形色色的生命之旅……
那所遥远的房屋,30年前已经葬身大海……
图书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从历史内涵及艺术角度解读《遥远的房屋》
导读
1949年版作者序
第一章 海滩
第二章 秋天,大海及鸟类
第三章 拍岸巨浪
第四章 仲冬
第五章 冬季来客
第六章 海滩上的灯火
第七章 漫步于内陆的春光
第八章 大海滩的夜晚
第九章 年之高潮
第十章 猎户星在沙丘升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1
目录
概述
译者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