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珊
中国陶瓷美术师
邓碧珊(1874年—1930年),男,字“辟寰”,号“铁肩子”,“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简介
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
生平
早年经历
1874年,邓碧珊出生于余干县龙津镇鄱阳湖边的一户人家。父亲以打铁为生,暇时也常下湖捕鱼,母亲勤劳节俭,家境较为殷实。儿时的邓碧珊常随父亲下河捕捞,极喜鱼儿。兴致来时便伏于案几之上以指沾水画鱼,并用指甲点鳞,颇见童趣天真。父亲见小儿如此聪慧,自是疼爱有加,及至启蒙之龄,便送入一家学堂念书。由于邓碧珊聪明机敏,悟性极好,学业大有长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且爱好绘画,常自找些字画来临摹,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秀才。1909年,邓碧珊在老家教私塾。
艺术生涯
1911年废科举制后到饶州(今波阳县)陶业学堂任教,并尝试陶瓷绘画。1913年到景德镇,初始以字画为业,也常替人代写瓷字。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乃瓷制肖像画创始人,景德镇的瓷像画家张洛山等均出其门下。邓碧珊绘制的名人瓷像参加全国工艺品展览,荣获一等奖。大约40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
早年靠绘画瓷板肖像为生,陶瓷肖像结画是他发明的。邓碧珊专功鱼藻兼画花鸟,邓碧珊的鱼虫,在设色上受东洋画艺术的景响,他的笔及构图又受宋画的影响较深,他的早期花鸟又受岭南画派的影响,足见邓碧珊先生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邓碧珊文学艺术修养颇深,诗书画俱佳,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属颇有才学者,深得景德镇绘瓷艺人的敬重。王琦早期绘瓷像即由邓碧珊传授,并执弟子礼向邓学习书法诗词,在“珠山八友”中论书法艺术,邓碧珊乃首屈一指。邓碧珊虽为清末秀才,授业于传统儒学,但他思想活跃,很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首创精神。他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还不囿于传统的中国画手法绘瓷,大胆借鉴吸收日本东洋画技法,这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可谓是独辟蹊径。
1928年,邓碧珊加入由王琦发起的“月圆会”,系“珠山八友”最早的成员,时年54岁。1930年去世,享年56岁。
人物背景
邓碧珊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诗书,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工于书法,尤以篆书为佳。加上他对唐诗宋词、古人书画耳熟能详,因此,其画作自是出手不凡。邓碧珊当时在景德镇属外来画家,没有像一般的绘瓷艺人那样经历师传学艺。正因为如此,当他一旦掌握绘瓷工艺技术,便使他的作品一面世就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格调高雅,个性鲜明。
作品
邓碧珊的传世作品多为粉彩鱼藻图,偶见墨彩风景画。他早期的瓷板肖像画和山水画难觅。从现存的《竹林图》墨彩瓷板画和《三苏故宅》墨彩瓷板画来看,显然受西画影响。它的透视及光影关系与传统中国画的山水迥然不同,更像一幅黑白风景照片。从中也可以看出邓碧珊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掌握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光影关系与体积感。这一点他有别于当时其他的绘瓷艺人,比他们先接受西方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理论,并应用于陶瓷绘画,这在清末民初相对闭塞的景德镇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创新。
邓碧珊的粉彩鱼藻瓷画,开瓷艺鱼藻文人画之先河,在景德镇乃至中国瓷艺界仍属首创。此前瓷上画鱼多为图案装饰之类,邓碧珊在鱼鳞绘制上独运功力。无论是鱼鳞的疏密排列,还是明暗关系,乃至鱼之尾、鳃、鳍,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写实风格,实到鱼之背鳍一根不少,十分注重写实在画面细部的体现。构图上,邓碧珊习惯先画鱼,再择空填藻,鱼与藻远近位置块面大小安排十分精到。两三尾鱼悠游在几簇藻萍之间,画面生机盎然。同时,邓碧珊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东洋绘画技法相结合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写实且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构图简洁秀美,设色工整清丽,又很有日本东洋绘画风格,却不是生搬硬套的东洋画模式。此外,他画面上的题诗、落款及印章,位置经营很是考究,章法颇严。正因为他善于大胆借鉴又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的简约清丽、沉郁高雅的艺术风格。
邓碧珊的传世作品不多,大都为粉彩鱼藻瓷板画,也见少量绘于水盂笔洗等文房用具上的作品,创作高峰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邓碧珊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所画鱼群或顾盼生情、或聚首嬉戏、或遥相呼应、或结队悠游……曾有人讨教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这既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总结,也与他多年居住水乡悉心体察生活所得不无关系。他的粉彩鱼藻瓷板画,常是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到鱼在水中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这正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深谙“意到笔不到”的结果。他用笔墨色淋漓,鱼的质感和色态、片鳞细草都满含水分,画出的茎叶像有空管。用墨添色,浓淡相宜,粗细相间,堪称细微之处见精神。
邓碧珊的粉彩鱼藻瓷板画,大都题有行草诗文,所题诗文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而且极有品位。如《游鱼图》粉彩瓷板画诗云:“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写得意境深幽,意趣动人,比喻极富想象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邓碧珊对中国书法艺术有较深的造诣,练过相当长时间的颜体柳体,临摹过北魏、隋唐的碑文。他善写行书,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遒劲。钤印常见有白文“邓氏”、“碧珊”、“邓碧珊画”,朱文“碧珊”,朱文闲章“小溪钓徒”等。
瓷画鉴定
邓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笔画法绘瓷像,留下作品不多。香港正大国际艺术表示,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邓碧珊早期瓷像画的赝品出现,从笔墨技巧来看,邓氏之瓷像画借鉴了东洋画精于描摹的技法,层次细腻,笔画精微,有较高的
工艺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层次差别较大,人相五官刻意画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态呆滞,常出现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画工艺性很强,笔墨特征相对缺乏个性化,因此在鉴定邓氏早期瓷画像作品时,要多从胎釉方面去分析,因为邓氏画瓷像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难以模仿的。
邓碧珊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此类作品存世虽少,但也鱼龙混杂。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层次单薄,在表现物体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邓氏作此类风景画时,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而模仿品笔路飘浮,轻重不齐。
仿邓氏之赝品,大多是他的“鱼藻图”。邓氏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他的角-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相结合获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复笔,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笔韵不具邓氏个性,尤其是起落笔法与邓氏之差别一看便知。
二是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时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层次少,颜色单薄,没有重叠层次,少厚重感。
三是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凋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调方面,难以做到如此微妙之变化。
四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画之鱼少精微层次,并用扒笔剐画鱼鳞,以后人画鱼之法硬套在仿邓氏的作品上,张冠李戴。
五是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经意,少而无韵,疏而无神。
题识印款
邓氏工书法,以篆隶为佳,行书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作品题款以隶书、行书为多,格式规范,书体个性突出。
常见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铁肩子邓碧珊画意”、“邓碧珊画于珠山”、“铁肩子碧珊”、“碧珊写于珠山之南轩”等。
常见印款为:“邓氏”、“碧珊”及别号“烟波钓徒”、“小溪钓徒”等。
画鱼特点
邓氏当年深受日本写生动华中家实画风影响,因此鱼的画法也遵循从细节入手,以工笔手法描绘出来,鱼身上的鳞片都很细致,连数目都不含糊,如鲤鱼身上首尾共有36片鳞甲。这都因邓氏在童年时便跟着父亲在鄱阳湖一带打鱼为乐。多年观察下来对鱼的熟悉与了解更深刻。而鱼身上的条条鳍片飘扬生动更成了他的注册商标。因此看邓氏画的鱼,更重要的是看其色,黑得够浓,淡得够亮,那就先破了这一关。
邓氏的学生如张洛山,张培轩与石宇初等在模仿乃师手法上,也几乎达到这个水平,就是在鱼的神韵与动感上略逊一筹,在鱼眼及鱼嘴上就不像乃师那么刻划自然。
原来邓碧珊是秀才出身,经史古画无不涉猎,他画的鱼也深受宋代那种工笔小写意画风的影响。有一种令人神往的减笔勾划,却不似文人如明末八大山或清代恽寿平那种率性而为的写意格调。
历史评价
邓碧珊由一名乡间私塾先生,成为景德镇一代陶瓷美术名家,固然得益于他的资质聪颖,更凭藉他不囿成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其子邓锡龄(又名邓青莲)、邓碧荪、孙邓肖禹,曾孙邓建新(又名邓碧曾),邓晨霞,邓卫红,邓斌斌,嫡孙之子女:程莹(又邓笑笑),均为景德镇一代瓷画名家。邓碧荪及其弟子张沛轩承其衣钵,亦为画鱼高手。邓碧珊传世不多且诗书画皆绝的鱼藻图瓷艺画,弥足珍贵,实乃不可多得。
后世纪念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陶瓷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2:51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