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
循化县出现了一户教育世家。他们或兴办教育,或打破女禁率先进入
大学,或兴办甘青宁新第一所高等学校。辛勤耕耘,桃李几遍
河湟谷地、三陇山川。这是
教育史上一个颇为瞩目的现象。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一代传人,就是十名
青海籍
同盟会会员之一,兴办
甘肃女学的邓宗(字绍元)先生。
邓绍元(1882年—1955年),名宗,字绍元,号翰清,又号汉卿,
循化县道帏乡人。1900年考中循化厅禀生,名列第一,后参加录遗
乡试,考列第一。1902年他以禀生资格考入
甘肃大学堂。这所
大学堂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
方针,设有
经史子集、数理化外、博物、教育、
心理学等学科。这使来自山区的邓宗开阔了眼界,他勤奋学习,学业大进,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
毕业,后被保送到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学习。从此,他在这所中国最早的
高等学府里尽情吸收优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他后来兴办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
内忧外患,民生困苦,清廷腐败无能,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邓宗先生目睹满目苍夷,破碎山河,伤痛不已,便逐渐接受了
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张,萌发了反清思想,秘密加入
同盟会。1911年春毕业回
甘肃后,他积极奔走革命,响应
武昌起义,1912年被推为
甘肃临时议会会员,
国民党甘肃支部干事,任职期间,他筹措经费,招揽人才,筹建了甘支部机关报《大河日报》。他与马安良、聂守仁等撰文抨击袁世凯投机革命的行径,宣传
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革命主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
甘肃督都张炳华解散
国民党甘支部,封闭了《大河日报》,并要收缴印刷设备。邓宗以民间经营为由,力争不应收缴,遂得免于充公。
1911年初,邓宗回到
甘肃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刚到
兰州,就被
甘肃提学使聘为甘肃优级师范教习,讲授教育学、伦理学、
心理学、英语等课程。本校学生毕业后分赴各地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习。民国初年,
甘肃教育界名师临洮杨汉公、榆中谢斌就是邓宗在优师的学生。1913年3月,
甘肃优级师范改为
甘肃省立师范学校,9月邓宗出任校长。他大力整肃校纪校规,扭转了学生违纪的现状,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10月,两名学生私自外出十多天未归校,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邓宗认为“此自由行动,不唯丧失学生资格,且于学校管理上大有障碍。若不从严追究,何以儆效尤而维学风?”他根据学校《暂行简章》第25条,立即开除这两名学生,并请准
甘肃教育司长马邻翼发文学生原籍,追回学膳费和讲义费。这一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们遵守校纪的自觉性,而且使有限的学生补助费得到了合理的支付。 早在
京师大学堂求学时,邓宗就接受了西方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意识到女子获得教育权是男女平等权的重要标志。常常感叹
甘肃女子教育滞后,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大批合格的女教师。于是,下决心兴办女子师范教育。1913年6月,邓宗与王之佐、李德裕等劝募经费,在
兰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赁民房为教室,创办了
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以培养小学师资。由于风气未开,“男女授受不亲”的遗训牢牢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闺阁千金,足不出户”仍旧是当时的一种女子行为规范,家长不愿送女上学。邓宗设法延聘女教员授课,聘女学监管理学生,因无人应聘,就动员夫人梁熙女士担任首任学监;先招收女儿
邓春兰、侄女邓春藻、邓春芩入学,以起师范作用。经过这些颇费苦心的措施,终于打消了家长的顾虑,招收了三十多名女学生。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邓宗先让她们补习了一年功课。因女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邓宗聘请了一名年高德劭的饱学秀才方大士授课。不料家长一听是男教员授课,纷纷将女儿领回家去,只剩下邓氏三姐妹。
1917年经
甘肃省议会决议,改这所学校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兰山书院旧址(今
兰州三中)。1920年2月,省教育厅任命邓宗为校长。他多方努力,将每月大洋300元的经费增加到530元,然后聘请名师开满课程,提高了教学质量。邓宗考虑到女学生整天被禁锢在学校与家庭中,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于是就组织了
甘肃省第一次女学生远足旅行的活动,震动了
兰州。这年暑期,邓宗组织学生远足兴隆山。15辆轿车载着学生,她们奏着
乐器、唱着歌,朝目的地欢快驰去。在风景秀美的兴隆山,学生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神奇壮观的美,并结合博物知识,认识了一些花草植物,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921年,邓宗在女师创立
甘肃第一所
幼儿园,招收幼儿进行
学前教育。1914年4月,邓宗任
甘肃省教育科科长,掌管全省文教事务。在任期间着重推进了基础教育。1915年,奉教育部之令,改良全省私塾。1919年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向全国招生,邓宗主持
甘肃考试,
韩玉贞、孟自芳、田维岚、吴瑞霞、
邓春兰、邓春芩6名女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后来她们6人成为甘肃、
青海的首批女
大学生和中等学校女教员。
1922年,教育部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小学六年,初、高中各3年的学制。1923年,
甘肃省开始实行“壬戌学制”,一时间没能适应新学制的教科书,学校面临开不了课的危险。邓宗立刻派人从上海购来大批符合新学制的教科书以应急需。邓宗还购进各种进步学刊,用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他出任
甘肃教育会会长。在这期间,他与教育会同仁多方努力,建成教育会会议厅,给开展教育学术活动提供了场所。1928年,被聘为兰州中山大学(兰大前身)评议会评议员,利用他在教育界的声望,为该校延聘教员,争取经费,为这所大学的草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
教育史上,邓宗先生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在推行国语教育方面,他不仅是
甘肃之最,而且是西北之最。他的《甘肃省立第一国语学校第三届毕业同学录序》一文是极为珍贵的西北国语文献。由于西北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思想守旧,在帝制时代从未有人提及通用语言的教育。1920年,全国推行国语教学,西北各省多未执行,时任甘,开创了西北诸省国语教育之先河。
邓宗热爱社会
公益事业,常做救济民众的工作。1920年12月,
海固大地震,他捐出150元大洋赈济灾民。1923年,
甘肃大旱,
兰州雷坛河水流量锐减,邓宗组织民众集资制造了3辆大水车,置于白云观前,引
黄河水灌溉田园,缓解了
旱灾造成的损失。
循化山水养育了邓宗,他虽身处他乡,却依然对家乡一往情深,尽其所能为家乡做了一些事情,以表达他的赤子情怀。他支持家乡的文教事业,赠送图书,鼓舞并资助家乡贫寒子弟,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服务于桑梓。
邓宗先生一生爱国,为人正直,投身教育,矢志不渝。1927年爆发的
宁汉战争以及1930年蒋、冯、阎
中原大战,是
国民党内部新军阀争权夺利的混战,此举违背了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给灾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造成了新的苦难。邓宗先生思想苦闷,逐渐对
国民党的统治失去信心,萌发了退隐的思想,于1930年脱离政界,隐居田园。但在抗战期间,他出面组织成立了“
兰州北京
大学同学会”联络甘青宁和流亡到兰州的沦陷区校友,齐心协力,搞好抗日救亡工作,并做了一些文教方面的有益工作。著名学者顾颉刚、杨向奎等先生曾是该会会员。
1955年,邓宗先生在
兰州病逝,终年73岁。
甘肃省政协、民革、省委送了花圈、挽联、挽幛;邓宝珊省长送白绸挽幛,悼念这位辛亥革命老人,创办女校的一代教育家。 作者: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