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咤也亦作“ 那叱 ”、“那吒”。佛教护法神名。印度
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全名 那吒俱伐罗 (那罗鸠婆)的简称。
出自作品:《
五灯会元》《佛所行赞》《毗沙门仪轨》《太平广记》《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开天传信记》《尊容钞》《夷坚三志》《那吒诗》等。
相传那咤为佛教毗沙门天王 ( 多闻天王 )之子或之孙,母亲是吉祥天女,师傅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祖),手捧戟,三头六臂,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三教搜神大全》《
西游记》《
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 “
哪吒”即由此演化而来。 唐
郑棨 《
开天传信记》:“ 宣律 方知是
神异人也,乃少年也。 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
非常人,即 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魔见》:“则除千手
如来 能化诲,谁怕你八臂 那叱 逞
陆梁,永坐山堂。
“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捧打其头。”
“昔防援国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三藏大广智云。每月一日。天王与诸天鬼神集会日。十一日第二子独健辞父王巡界日。十五日与四天王集会日。二十一日那吒与父王交塔日。其日须乳粥供养。无乳则用苏蜜粥供养其天王。有天灵异奉敕宣付十道节度。所在军领令置形像。祈愿供养。天宝元载四月二十三日。内谒者监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据不空三藏译《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载:昔五国大乱。有八个月经月行多法遂无法验。行此法降伏五国五万军自平安故。是名随军护法
南宋洪迈《夷坚三志》载: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附近民俗,多诣坛叩请,无不致效。时暮归其家,到孙家岭,“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钟,从林间直出正前,圆转有声,若与为敌,急诵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程知为石精,遂持哪咤火毯咒,结印喝云: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见火毯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迸而灭。火毯绕身数周,亦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