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 xué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
庄子·秋水》。
成语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
秋水》)
《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成语寓意
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成语用法
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比喻模仿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和“是”“成(了)”一类词的宾语。
宋·
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明·
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效,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则陋矣。”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
清·
李海观《
歧路灯》第一〇一回:“‘什么古迹?’娄朴道:‘学步桥。’盛希瑗道:‘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么?’”
成语辨析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都有机械模仿别人而适得其反的意思,但有区别。1、意义不同:“东施效颦”偏重在盲目模仿,适得其反;“邯郸学步”偏重在尽管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但机械模仿,没有成功,反而连自己原先拥有的本事也失去了。2、 用法不同:“邯郸学步”常用作谦辞;“东施效颦”一般不作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