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碑林
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碑林,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丛台公园内,是武灵丛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七贤祠内有西门与之相通。
历史沿革
明崇祯二年(1629年),时任邯郸知县赵振基题立三辅锁钥,原是嵌在邯郸旧城墙上的。
1973年,何弘敬墓志碑由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挖掘出来。
1987年,邯郸碑林开始筹建。
1989年,在陈光唐多次倡议下,邯郸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邯郸碑林”,将在配合城乡基本建设中先后抢救、搜集的历代碑刻30余块集中安放在丛台公园内一角妥善保护。
1991年,邯郸碑林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邯郸碑林占地面积2767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青砖、灰瓦、朱柱、粉墙,四周种植着高大的银杏和苍翠的白皮松、松柏以及翠竹、紫薇、七叶树等花木,院内的空地绿草如茵,奇石点缀,整个景观凝重、幽静,古意盎然。碑林入口处,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邯郸碑林”碑亭,然后沿西墙为长60米、宽3.5米的卷棚式半壁碑廊。正面坐北朝南建一座面宽五间、 进深一间的“求珍轩”,意在求名家墨宝之意。碑林东部与丛台的东湖北段相邻,规划仍为卷棚式半壁碑廊,与西部碑廊相对称。碑林东侧还保留邯郸城墙仅存残段。
文物遗存
邯郸碑林的历史从宋元跨至现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主要存碑有唐朝节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铭、明朝刑部尚书张国彦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铭、清朝进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郸城门上“三辅锁钥”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题图与吕洞宾画像碑等。
邯郸碑林碑立于入口处的碑亭内,四角攒尖,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正面的“邯郸碑林”四字为时任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于1989年元月4日题写,碑阴刻有“创建邯郸碑林记”,为陈光唐撰文,沈金泽书写。
何弘敬的墓志铭,是中国已出土中最大的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碑盖呈盝顶式,顶面边长1米,底边长1.9米,厚0.88米。该碑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墓志镌楷书60行,共3400字。
张国彦墓志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立,明代刑部尚书张国彦暨夫人蔚氏合葬墓志铭碑文记叙了张国彦的生平及其家族世系,并涉及明隆庆、万历年间的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情况。碑文字体清晰美观,保存完好。蔚氏墓志,则记叙了她的生、死、婚、葬等一生事略及其家族情况。张国彦卒后,又立合葬墓志。
王琴堂墓志铭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1年),由举人李世昌撰文,崔桂秀刻石。此篇运用仙道之言描写了王琴堂精于书画、赈灾救民的生平业绩。碑文风格诙谐幽默,有问有答,与普遍的碑志风格的肃穆之气不同,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生动有趣。
王琴堂梅花诗碑于1930年立于孤儿学校内,后为资助孤儿学校经费不足而刻碑出售,后移到丛台上,于1966年毁,1989年嵌补重立。诗碑上刻有梅花及诗,梅花清奇骨瘦,疏枝挺拔,整个作品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造诣。
邯山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年,是当时邯郸的最高学府。邯山书院留下碑刻十多块,后流散多处,其中有三块立于邯郸碑林。这三块石碑记录了捐资办学的情况,是了解邯郸早期兴办教育的重要史料。
三辅锁钥碑是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邯郸知县赵振基题立的,原是嵌在邯郸旧城墙上的。“三辅”意为“京畿之地”,“锁钥”是把邯郸比喻为进入京师的咽喉要地。由此可见,邯郸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性。
《重修丛台记》碑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国民军第84师师长高桂滋在修建丛台竣工后题立的,原来立于丛台,后来移到这座碑林中,碑文中赞扬了赵武灵王奋发图强的精神,同时记叙了重修丛台的过程。碑文字体端正大方,刚劲有力。
雉堞保障碑,是明末邯郸城小规模修缮或修建某建筑屏障时所刻,出土于邯郸市学步桥北约125米处的北关街东侧。雉堞保障石刻为青石,呈横长方形,长91厘米、宽51厘米、厚27厘米,表面打磨光滑,其余为经粗略加工的毛面,表面正中镌刻楷体“雉堞保障”四个大字,落款为“赐进士第知邯郸县事赵祳基建”、“崇祯二年五月念七日大吉立”。
文物价值
邯郸碑林碑刻的历史从宋元跨至现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书法、雕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邯郸的人文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95年10月6日,邯郸碑林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邯郸碑林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丛台公园内。
从邯郸市人民政府驾车,大约18分钟到达邯郸碑林。
参考资料
丛台不得了!有一座碑林建筑群!.丛台文广旅局.2021-06-15
这里,邯郸碑林.邯郸文旅.2020-08-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15: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