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双炯,乳名金铎,又名凤铎。男,1932年2月1日出生,汉族,福建德化城关凤池人。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
人物经历
1993年创办了“福建省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他对弥勒造像情有独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弥勒造型,其代表作为“十态弥勒”,被誉为中国瓷塑“弥勒王”。
邱双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首创“陶瓷薄胎彩塑”新工艺,如《贵妃醉酒》、《贵妃出浴》作品等,作品独具魅力;“水溶性陶瓷彩饰颜料”应用在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上,使作品更显典雅和古朴,代表作有《十八罗汉》等,他擅长传统历史人物造型,题材广泛,主要作品有历史人物、佛、道、儒等造像,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得到许多国内外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的青睐,在多次展评中作品荣获多项大奖。其数件作品被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
民国廿一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邱双炯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幼小的胞妹2岁就鬻卖给人做童养媳,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曾缠小足的母亲于城郊租种少量土地及小手艺加工挣得微薄收入糊口。7岁入明伦小学,后曾就读于浔中、育英、雁塔小学,省克德化师范附小。民国34年(1945年)夏小学毕业,同时考取省立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
抗日战争时期迁址德化文庙)及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因母患肺疾沉疴卧床,无法入读而失学。后到程田寺格茂源瓷塑作坊打杂,有时也习作瓷塑工艺。未几因瓷塑作坊主人许金绽被抓作壮丁,作坊倒闭。小双炯亦随之失业。母病末愈,经济来源断绝,生活极端困苦。次年,小双炯进蕴玉瓷庄当学徒,拜瓷庄主人、著名雕塑艺术家
苏勤明为师,是为他后来攀登瓷坛艺术之峰关键的一步。经历了许多磨难,也养成了坚持不懈的性格。
40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德化的水电事业。这段时间里,德化成功地推广以电代柴烧制瓷器的新技术,促进了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实现陶瓷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长于中国白瓷的故乡,他醉心于瓷塑创作,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搞瓷土配方和陶瓷创作,在坚持德化民间
传统雕塑技艺的同时,致力于开创雕塑技艺的新篇章,让德化陶瓷变得更加完美,走得更加遥远。
他就是邱双炯。
工作中的邱双炯大师
穷孩子几经风雨成瓷雕大师
邱双炯一生走南闯北,经历过无数风浪,磨练出干练的作风。记者采访他时,没有过多的寒暄就切入正题。大部分时间是他在讲述自己的过去。
在蕴玉瓷庄,他表现出才思聪敏、学习勤奋、接受力强的优点,他常常延长作业时间,利用晚上点小油灯加班,善于观察琢磨,敢于大胆尝试,深得师傅器重,进步极快。
后来,由于瓷路不畅,师父家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身边的师兄弟纷纷转行,慢慢地由五六人减为只剩他一人,瓷庄也长时间没有开发新产品。他把以前的模具搬出来重做一遍,一间屋子堆满成品,师傅只得向邻居借了间屋子装。不久,借来的屋子也装满了成品。在他入瓷庄6年之后,师傅无奈只好让他先回家,再寻生路。
此时,他已草草学得陶瓷雕塑工艺的初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也因此与瓷塑艺术结下难分难舍的终生情缘。
1951年夏,德化选招两名通信员,他幸运入选。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走上县水电部门的领导岗位。因为工作更忙,无暇顾及志趣与爱好,他与瓷塑工作暂时作别,一晃一二十年。
在这期间,他从未释下雕塑艺术的情怀,总寻找机会去接近。出差外地,他常逛书店物色有关雕塑艺术与工艺、窑炉知识的书籍,如《
艺用人体解剖学》、《陶瓷工艺学》、《陶瓷雕塑工艺》等,购买带回,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书本上寻回“旧爱”,填补精神需求。
此后一段时间,他感到贫乏与空虚,对实践技能重新燃起迫切的需求,又继续接触、探索陶瓷生产与实践工艺技术,私下又“偷偷”“捏”起瓷泥来。他在家里建起“小实验室”,试配方;用一张小桌子设置瓷塑作业台,操起瓷塑小刮刀,创作出部分人物、动物等小作品。并自己设计建成微型小电窑,试成以电烧瓷。
1977年,他担任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后任副书记),分管工业,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下乡、下厂、下工地去接触实际,检查工程进度质量。他常常利用这个机会,采集陶瓷原料矿石标本,带回交给有关瓷厂进行各种试验,或自己进行试验。
1984年至1985年,他为试验一种新釉瓷种,花了不下100多个夜晚进行100多次试验,终于偶然中试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铁系花釉“玛瑙釉”。这种瓷釉色泽彷如玛瑙,绮丽璀璨、瑰奇无比,外表看似黑釉,强光照射下则闪动出血红宝石色的光芒。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化有两家国营陶瓷厂、七八家乡镇厂以及30多家村办厂。瓷厂不多,可每个瓷厂都是一头“柴老虎”,消耗的木材量大得惊人。当时,每家瓷厂里都堆着一座座柴山,垒成宝塔状,底边长宽各有10多米,高5-6米。
据统计,1982年,德化陶瓷厂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不过亿元,可年消耗木材多达10万平方米。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将被砍光烧光。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与那时陶瓷厂堆的木料塔相对应,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连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丫,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长期下去,山秃了,空气混浊了,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谈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觉痛心。
“不能再烧下去了,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最重要!”他在长期摸索、实验、调试下,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决心推动德化推行以电代柴烧制陶瓷。
1981年3月,德化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了若干名科技人员和15万元资金投入到电窑技术攻关中。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
这一技术改革的成功与推行,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促进了陶瓷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并顺利地过渡到后来石油、液化气的敞开供应时代,实行电、油、气并用烧瓷,
1991年春,邱双炯退休,着手创办“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专心致志于瓷塑艺术的研究。
多年来,他矢志不移,废寝忘食,专心沉浸于自己“第二个春天”的理想——陶瓷艺术。他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科研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譬如传统题材的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关云长、杨贵妃等,道佛教的老子出关以及各种姿势的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乃至动物花卉器皿鹿、豹、鹰、奔马、花釉小花瓶、小笔筒等等。
为了营造一个对陶瓷科研与瓷塑艺术创作更为有利的环境,他于1993年至1994年选择城北风景优美的凤凰山北坡,建成艺术科研相结合的小艺苑。1995年春节,他携老伴与小艺徒,别离城关闹市区,到清雅幽静的小艺苑,更专心致志于艺术、科技的研究与追寻。
短短数年来,他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并在“薄胎彩塑”和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的研究获得新成就。其液体颜料釉下五彩与薄胎彩塑工艺,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传统技法框框,走出独具一格的工艺之路,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
他经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部门评审确认为“
高级工艺美术师”,还当选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
一位有点瘦却很睿智、豁达的老人,这是邱双炯先生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德化一位友人曾说,采访他时,应观察他的神态,再与其创作的弥勒佛相比较,会发现不少神似之处。细究之下,不无道理。除了那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的样子,他“宽容大度,达观乐天”。
他的家,位于德化凤凰山脚的一幢普通楼房。小楼紧挨着山,绿木苍翠,池塘不时传来蛙叫声,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
走进他的房子,我们最大的感觉便是“朴素”。面积挺大的客厅,除了茶几,就只摆放着书籍、作品及一台工作所需的电脑。其他房间,除了日常起居所需,都被用于艺术创作。
就在这个房子里,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坦然的微笑,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着明代瓷塑巨匠
何朝宗的那股神韵,追求着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
作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称他为业界的泰斗、大师。可他自己在谈到这些称号时,只淡淡地说,自己不是什么泰斗,而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师,只是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
在他看来,能将瓷雕技艺发扬光大,培养出许许多多争气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有句老话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老年万事休,但他退休后展现出来的不懈追求、坚毅和努力,彻底改写了这句话。已76岁,他依然潜心于各种陶瓷作品的创作,为陶瓷艺术殿堂增光添彩。
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雕塑,忙得不亦乐乎。在《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木兰易装》等被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后,他还想到利用新研发的
发光陶瓷,创作更多的传世之作。刚花了两三年创作完大型瓷雕500罗汉、水浒传108将后,他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继承
何朝宗作品风格,全心去做好几件孤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创作高难作品和别出心裁的作品”,这是他对陶瓷创作的追求和理想。
名家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原德化陶瓷同业公会名誉会长、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长、德化陶瓷总站荣誉顾问。
为了创造一个对陶瓷科研与瓷塑艺术创作更为有利的环境,老邱于1993年至1994年择址城北风景优美的风凰山北坡,建成艺术科研结合的小艺苑。1995年春节,携老伴与小艺徒,别离那从小到老、祖辈世居的城关中心闹市区新厦,徙居清雅幽静的小艺苑中,蠲弃繁念,远避尘嚣,更为专心致志于艺术、科技的研究与追寻,决心在有生之年更上一层偻。其液体颜料釉下五彩与薄胎彩塑工艺,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传统技法框框.走独具一格的工艺之路,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发展创新。其代表作有如《十八罗汉》、《观音》、《嫦娥奔月》、《巫山神女》、《贵妃醉酒》、《贵妃出浴》、《史湘云》等。产品长期销俏东南亚国家,并受到国内外许多爱好者、鉴赏家、收藏家的青睐。其新工艺研究与应用的专题学术论文,于1999年年12月在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国家级
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首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选会”上交流。该论文及薄胎彩塑、釉下彩饰作品《贵妃出浴》、《史湘云》、《木兰易装》、《巫山神女》瓷塑照片,载于会刊专辑《中国国家级
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海玩具世界杂志社出版的《玩具世界》1999年第4期);薄胎彩塑《贵妃醉酒》照片,并被选刊为封面照。薄胎彩塑《贵妃醉酒》还被中共德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选为敬献给江泽民总书记、前总理李鹏的“用电烧瓷”样品瓷。薄胎彩塑《贵妃出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馆人选并评为馆藏珍品。瓷雕《木兰易装》(装饰泥彩瓷)与薄胎彩塑《贵妃醉酒》,2000年3月荣获
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为“世纪收藏工程”藏品。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及香港地区有关展评会展出深受瞩目与赞誉。1997年7月,于新加坡举办个人作品展,获得参观者、鉴赏家、收藏家好评。其《贵妃醉酒》、《十态弥勒》、《十八罗汉》群雕等,人选陈列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一人作品布满4个展柜。花釉陶雕《鹰》,其照片被选刊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1993年7月厦门鹭江出皈社出版)。更具特色的《立袋欢呼弥勒》瓷塑,先后刊载于《中国瓷都德化》与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瓷都德化》影褶页(列外宣传版),《中国农村》和香港的《文汇报》、《天天日报》,新加坡的《新明日报》等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臀载其照片及文字报导。其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的各种产品,,承香港精艺、诚益等公司订货,于香港多家公司展销受好评,并远销海外各地。诚益公司于续订来信中称誉:“贵所产品工艺精细,瓷质白里泛黄,莹润透彻。特别是《弥勒佛像》笑口常开,形象开朗逗人,造型多样,广受欢迎。”其科研成果与作品,先后参加省、全国有关展评会展出多次获奖。如象牙白(即建白)《弥勒》系列产品,1999年9月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星火计划工艺精品展荣获金奖。
成就荣誉
邱双炯在陶瓷事业上的另一重大奉献,是他对烧制陶瓷的能源改革具有开拓远见卓识和果敢坚毅的精神意志,深入实干具体参与实践的领导作风,有力地推动了德化试成并推开以电代柴烧制陶瓷。这一技术改革的试成与推行,作为县委领导成员分管这一工作并兼任县电气化办公室主任的老邱,起着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他既脚踏实地亲自抓好电力基建工程的先行建设,和电力部门的干部、基建民工一起战斗在工地上;又与县科委主任、电气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启煌等,带领陶瓷、科技战线技术人员,筹谋设计窑炉改革等技术措施方案;下厂蹉点,与技术人员郑瑞钊等人及有关厂领导、技工共同战斗,攻克具体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70年代曾德盘等人于德化瓷厂用电烧瓷试验的基础上,试成各式电窑电炉并普遍推开用电烧陶、用电烧制高白瓷、普白瓷。这一技术改革的成功与推行,在1980年代能源紧缺情况下,一定 程度促进了当时陶瓷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并顺利地过渡到后来石油、液化气的敞开供应,实行电、油、气并用烧制陶瓷,改变千百年来“以柴烧瓷”的历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持水土,保护德化的青山绿水,使林瓷电三者互为矛盾转化为良性循环。同时,这一改革的成功,不仅保护了生态,又避免大气烟尘污染,使德化成为全国第一个陶瓷工业无烟尘污染区,保护了人民良好的生话环境,造福当前、更造福子孙后代。而在这一技术改革整个进程中,老邱既是宏观运筹设计决策者,又是阵地战斗直接指挥者和参与冲锋陷阵实践战斗者,其所作奉献与业绩是不言而喻的。
邱双炯于1989年经德化县人民政府授予“陶瓷工艺专家”荣誉称号。1995年12月,经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部门评审确认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选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