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话内部可以分为城关片、洪墩片、和平片、金坑片4个小片。城关片通行于水北、城郊、沿山、吴家塘、拿口等乡镇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邵武话”;洪墩片通行于洪墩镇和张厝乡一部分,拿口镇一部分;和平片通行于和平、大埠岗、肖家坊、
桂林等乡镇和张厝乡部分地区;金坑片只在西部一小块地区使用。
闽北是
闽越族领地,土著居民有自己跟汉族不同的文化与语言,早期虽有汉人到闽北开发、定居,但对土著语言冲击不大。到了三国鼎立时,东吴人大批进入闽北地区聚居,随之而来的汉语及其方言,有力地冲击了当地土著语言,对闽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先后入闽,带来大批中州语言进而影响闽北语言。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批浙赣人涌入闽北,闽北语言又渗入了吴楚语言和赣方言的成份,
闽北方言区从而形成。邵武与赣方言区的江西交界,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大批进入这地区,从而在这里形成了闽方言与赣方言过江渡地带。
邵武方言内部也有不小的差异,大致有四种土语:一是以城关话为代表,通行于水北、城郊、沿山、吴家塘、拿口等乡镇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邵武话”;二是通行于洪墩镇和张厝乡一部分,拿口镇一部分的“洪墩话”;三是通行于和平、大埠岗、肖家坊、桂林等乡镇和张厝乡部分地区的“和平话”;四是只在西部一小块地区使用的“金坑话”。这四种话之间都能勉强通话,只是“洪墩话”和其他三种话通话困难一些。使用人数最多的是“邵武话”和“和平话”,最少的是“金坑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江西人、福州人、闽南人、上海人、浙江人、东北人来到这里。各地人杂居一处,共同使用普通话交际,加之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邵武相当普及。邵武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极大,以致一些方言的音和方言的词汇逐渐被普通话的字音、词汇所融合代替,某些方言特点正在消失。在邵武青少年中,许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不会说邵武方言。甚至会说的人也用普通话交流。 邵武方言正在渐渐的消失。
邵武方言(以城关方言为准)有6个声调和1个轻声,分别是:
阴平、上声、阴去、
阳平、阳去、入声(此入声总共有几种还有待考察),还有一个轻声。而广东话有9个声调(
阴平、阴上、阴去、
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邵武方言(以城关方言为准)与普通话的日常用词比较。括号内的是普通话的日常用词。要说明的是,邵武话与普通话常用词的对比只是文字表达的对比,不是读音的对比。如邵武话“爷佬”与普通话“父亲”同义,而邵武话“爷佬”的读音是“yā l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