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江海
芗剧演员、芗剧编剧、歌仔戏剧作家
邵江海(1913 -1980),芗剧演员,芗剧编剧。歌仔戏剧作家、导演琴师、乐器工艺家,芗剧奠基人。被誉为芗剧一代宗师。中国福建省南部(闽南)龙海县浮宫镇(现漳州市龙海市浮宫镇丹坑)人童年时因家贫仅念过三年私塾,十二岁即随父摆摊卖海鲜。师承台湾温红涂等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同时,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部歌仔戏。
人物简介
1938年起,漳州地区国民党执政当局查禁台湾歌仔戏、台湾歌仔音乐、台湾乐器(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笛),邵江海与师兄弟林文祥等合作,做了许多改革,发明六角弦这种新的胡琴类乐器代替壳仔弦和大广弦,以皮面三弦代替台湾月琴,洞箫代替台湾笛,成为新的伴奏组合(六角弦、三弦、箫有人称为3大件,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笛则有4大件的称号),并发展出以杂碎仔调(后流传到台湾,被称为都马调,非常风行)为主的系列改良调和演唱改良调的改良戏。著有《李妙惠》(又名《卢梦仙》)、《白扇记》等歌仔戏剧本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起在漳州艺术学校教歌仔戏(1953年起改名芗剧),培养出郑秀琴(获评中国国家1级演员职称)、吴兹明(获评中国国家1级导演职称)等学生。陈彬 (歌仔戏)(获评中国国家1级作曲职称)和陈松民(漳州艺术学校副校长)跟他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
主要经历
1960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第3次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78年落实政策,回艺术学校教书,1980年去世。
1997年,中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写的《一代宗师邵江海》专书,纪念和表彰他的艺术成就。
21世纪,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排演以他的生平为题材的歌仔戏现代戏《邵江海》。
1925年邵江海看了从台湾来厦门演出的歌仔戏后,便迷上了戏剧。不久,瞒着父亲跑到义乐得歌仔戏阵学唱戏,后又转到亦乐轩歌仔馆,拜台湾艺人温红涂和“鸡鼻先”为师。由于他聪颖好学,很快掌握了这些歌舞技艺。十六岁时,便偕同庄益三、林文祥等人往同安教授业余歌仔馆,后又辗转至泉州、惠安、龙溪等地教戏兼唱戏。到1935年,他已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民间艺人了。
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当局诬称歌仔戏为“亡国调”、“汉奸调”而加以取缔,致使歌仔戏和歌仔戏艺人面临着绝境。为了拯救剧种艺术,为了艺人的生存,邵江海同艺友进行了唱腔改良,首创芗剧“杂碎调”。他在歌仔戏原有基础上,再融汇吸取了当地的锦歌、南词、南曲的成份,并吸收了其他诸多剧种的一些曲调,重新创作了一套新的曲牌唱腔,起名谓之“改良调”,搬上舞台后,时称“改良戏”。几年间,改良戏广为流传,改良戏班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仅龙溪一带的业余班社就多达二百多个,尔后逐渐合成为大型的专业班社。比较有名的如笋子班、艳芳春、宝莲升、金发春等。
1939年,邵江海着意改变幕表戏制,他在其他剧种剧目的启示下,着手编写剧本。《六月雪》就是他为改良戏编改的第一个剧本,演出后轰动一时。此后,他又陆续编写了《荔镜记》、《陈三五娘》、《白扇记》、《李妙惠》、《安安寻母》等三十多个剧本。
1949年前后,邵江海病情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竭尽全力为他治病。病愈,他满怀对党的感激之情,积极工作,任漳州实验芗剧团编剧,并先后在龙溪专区艺术学校、漳州市芗剧团任教和担任艺术顾问。1956年,邵江海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0年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邵江海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漳州市委员会常委等职务。邵江第艺术造诣高深,他编写的剧本语言生动,充满地方俚语,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大家称他为“江海仙”。他任教期间,尽其职责,不畏劳苦,严格要求,他教出来的学生,大部份为各业剧团的艺术骨干。
1980年,邵江海旧病复发,并转为绝症,虽经多方医治抢救,终不治而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将他多年积累保留的戏曲资料全部献给漳州市芗剧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20:1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