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Shaoyang University,SYU),位于
湖南省邵阳市,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与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新农科”项目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8年7月,“邵阳师范学院”成立,并于次年更名为“邵阳师范专科学校”。1965年由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93年学校更名为“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湖南大学邵阳分校”成立,并于1979年-1991年间先后与冷水江基础大学、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1993年更名为邵阳高等专科学校,为日制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
1951年8月,湖南省立邵阳卫生技术学校成立,1953年3月,更名为湖南省邵阳卫生学校。历经多次名称变更,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邵阳学院
2002年3月,邵阳师范专科学校与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邵阳学院,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首批准设6个本科专业。2004年,学校获得
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10月,学校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机械工程、食品工程领域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4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邵阳学院。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7月,学校入选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第三批);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
2023年6月,邵阳市首个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邵阳研习中心揭牌仪式在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举行。同年10月,
湖南省教育厅公示,“邵阳学院”拟更名为“湖南理工科技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开设54个
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学位类别,6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工4055人,其中正高职称(含教授、主任医师等)215人,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803人,博士480人(含在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为名誉校长。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省“百人计划”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专家、湖湘青年英才等126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66门。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生态酿酒现代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优秀实习基地等51个。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有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和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2个。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2所三甲综合直属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先后与邵阳市人民政府及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与中科曙光、中国电信、湘电集团、湘窖酒业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成立了中科曙光、湘窖生态酿酒等6个产业学院和老挝研究院、魏源研究院等4个研究院,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筹建“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邵阳区域分中心”,共管共享雪峰山国家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等33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460项;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61项;发表学术论文6300余篇,有713余篇被国际三大权威索引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73部。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339.31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127万册,中文纸质报刊1471种,各类数据库及平台50个。
《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获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称号。该刊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2004年,双月刊。该刊主要刊载数理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化工、生命地理科学、电子电气、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及体育、医学等方面学术论文。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称号。该刊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99年公开发行,双月刊,2002年更名为该刊。该刊主要刊载魏源及邵阳人文、哲学、法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学术论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学校校徽外形为正圆,由蓝、紫、白三色构成。外圆上下分别为中英文校名标识,圆内以书本、齿轮、电子运行图三元素为主体。
校名
学校校名为:邵阳学院,1965年由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
校旗
学校校旗由大红绸面、金黄字徽构成。校名采用郭沫若手迹(专用字体)居旗面右下3/5位置,校徽置校名正上方。校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3:2;规格为2880×1920mm;校旗杆套为白色。
精神文化
校歌
学校的校歌是《邵阳学院校歌》,闫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歌曲概括地描绘了邵阳学院的地域优势和人文底蕴,点化出校园景观,引用了学校校训,内涵丰富,寓意深远。
校训
学校校训为明德、求真、共生、超越。
明德,源于《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行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还在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求真,出自《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因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意思是说,虚伪还没发生之前去求真,真实的人性就 能显示出来;罪过还没产生之前去求善,善良的人性就能显示出来。
共生,原意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追求相互利益而共同生存的现象,是一种生命化教学理论。
超越,源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要始终把握教育的本质——面向未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忽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创造未来。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学生社团共分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等类别,设有三言曲艺社、记者协会、红十字青年志愿协会、民乐协会、轮滑协会、零度动漫协会、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会计协会等57个(含分会)。
校园环境
邵阳学院内有明德楼、逸夫图书馆、润德楼、步云桥、五泉湖等建筑与景致。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邵阳学院建有七里坪校区、李子园校区、西湖校区三个校区。
七里坪校区
七里坪校区位于邵阳市大祥区学院路七里坪。校区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田径场、逸夫图书信息楼等基础设施;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商学院、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共十五个学院。
李子园校区
李子园校区位于邵阳市大祥区邵水西路3巷28号。校区建有图书馆、体育场、博文楼、笃行楼、食品工程实训中心等教学设施;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四个学院。
西湖校区
西湖校区位于邵阳市大祥区宝庆西路18号。西湖校区建有学生公寓、图书馆、新综合大楼等基础设施。
学校领导
校友情况
学校荣誉
相关事件
2022年7月7日,湖南省邵阳学院人事处发布的《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出现在该校官网主页上。
2022年7月19日,话题“校方回应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登上了微博热搜。
2022年7月24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报:近期,邵阳学院引进博士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教育厅立即成立调查组进驻学院进行调查。经查,邵阳学院没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学院党委在此过程中论证不充分、决策不科学、工作不严谨,党委书记彭希林同志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省教育厅已责成邵阳学院纠正不当做法。省委已对彭希林同志给予免职处理。
邵阳学院名为引进,实为自产自销,并且如此大费周章,是为了短时间内提升该校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以利于学校在争取一些项目和经费中赢得优势,特别是对学院以后“升格”为大学、申请硕士点有帮助。
学院提升自身实力没有错,但实现的手段要科学合理,不能走捷径,更不能走歪路。如果靠花钱找个国外高校短期内拿到博士学位成为“引进人才”,这种批量速成、缺少严格学术评价的高学位人才,无疑对学校和学生都极不负责。
像邵阳学院这样在人才引进中不占优势的高校,无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还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都殊为不易。但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才是正道。如何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找准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实现路径,考验学校管理层的智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这些学院多些关心和帮扶,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稳步提升学院在学科、人才建设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只有真正种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央广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