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都市化
地理学领域术语
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称之为逆都市化。
根本原因
逆都市化的根本原因是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超过市区地域的负荷容量,致使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而郊区空间开阔,高速公路地下铁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施,为移居提供了方便。故郊区化以人口和住宅为先行,后为商业、办事机构。工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或因地价或因环境、交通运输、劳动力供应、专业化和协作配套生产等需求,为扩大再生产,也相继趋向于条件更好的郊区。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种职能的逆都市化。
结果
在逆都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和产业从市区移向郊区,特大城市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但因郊区各种条件的改善,不免吸引外国或其他地区迁入人口和工业企业,也会造成整个城市范围的扩大和人口、产业、资本的更大集中,以及城、郊区结构失调。
如在逆都市化快速发展的西欧和北美一些国家,出现市中心衰落和停滞;而在逆都市化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如苏联、东欧特大城市和中国北京、上海等),则出现市中心区与郊区平行发展布局。
都市化
都市化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亦称城市化城镇化
都市化过程
都市化过程包括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3个方面:
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
②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③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这3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多和都会地区的出现。
都市化的过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从扩展的方式来看,有连续型和跳跃型。
连续型指都市的离心扩展与市区保持接壤的状态,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发展方式,即都市逐渐扩大新区域。
跳跃型指都市在扩展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中心市区间离、功能上又与之保持联系的新区域的发展方式,如卫星城镇。
从扩展的推力来看,有自力型和外力型。
自力型指都市的扩展与新城的建立主要依靠本地内部的力量,即用本地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逐渐推进。
外力型指都市的扩展、新城的建立主要依靠本地区以外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依靠外力发展都市区域,推进的速度一般比较快,但外力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生活方式的转变来看,有扩散型和强化型。
扩散型指随着都市的扩展,都市生活方式通过各种媒介影响邻近或较远的农村地区,使农村生活方式逐渐向都市生活方式转变。
强化型指都市区域特别是新建区域社会生活都市性状态的增强或加剧。
测度指标
因研究者的角度不同,都市化的测度指标也不相同。
常用的有主要指标法与综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都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以说明都市化状态的方法。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都市化测度指标,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国际上一般认为,市镇人口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为都市化高度发展状态;达到40%以上为都市化中等发展状态;达到20%以上为一般发展状态;在20%以下则为都市化低水平状态。土地利用指标是以土地的使用和地域范围说明都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期内非都市用地变为都市用地的比率,都市化的水平与这一比率成正比。
综合指标法即选用与都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说明都市化水平。综合指标一般包括人口比重、都市面积、工业产品率、年度财政收入比率、商业销售额、各类产业的人口结构、管理人口率等。都市区位学指标也是一种说明都市水平的综合指标。社会学家P.A.索罗金将都市和农村相比较,提出了都市性的程度的测定指标,包括职业、环境、社区、异质与同质、社会流动、社会互动体系等方面。经过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都市性程度,这是测定农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过渡的主要尺度。
形成原因
都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近代工业化的直接产物。近代都市是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所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将社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产生了大批新兴工业,人口被大量地吸收到工业中来。工业的发展,使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旧城市不断改造、扩大,新的市(镇)大批出现。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是都市化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市化过程进入一个新阶段:都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都市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除了上述基本原因之外,都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吸引力也是推动都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都市职业种类繁多,可容纳更多的求职者,并提供各种职业选择的机会;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经济待遇和服务质量一般高于农村;娱乐活动多样化,精神生活丰富多采;交通方便,信息广泛,社交机会多;社会流动快,有助于满足人们的各种追求;生活方式多样化,更具有吸引力等等。这些因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都市聚集。
影响
都市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地步,带来人与人相互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变化,促进生活方式的变迁,改变家庭的结构和职能,使其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都市化对于文化、教育、语言、宗教、伦理和社会心理等,也具有重大的影响。都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都市化也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郊区化,有人称之为逆都市化现象。在郊区化过程中,人口、住宅、工作地点往市区外分散,避免市区日益增大的压力。郊区化现象并没有改变都市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50
目录
概述
根本原因
结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