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拼音:lá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篆文,古字形从邑,良声。《说文解字》对“郎”的解释为春秋时代鲁国的封地。在古代,“郎”也是一种官名,其义取自“廊”,即宫中廊殿之下的近侍之臣。自汉魏以后,称呼青年男子为郎,引申泛指青年。因“郎”是一种美称,所以女子称自己的情人或丈夫为郎。
字源演变
郎是一个形声字。右部的“
邑”是形旁,“邑”本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表示和地方有关;左部的“
良”作声旁,表示“郎”的读音与“良”接近。后来,“邑”在隶楷中演变为“阝”。
《
说文解字》曰:“郎,鲁亭也。”“鲁”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亭”是战国时开始在诸侯国之间邻接的地方设置的行政单位,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可见,“郎”本是地名,是战国时鲁国边境地区的一个行政区划。《左传·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费伯率兵驻扎的“郎”就是个地方。
“郎”最早还是帝王近侍的通称,这一意义的来源一说与“廊”有关,古代宫廷前之两侧都有廊庑,帝王的陪从、顾问、侍卫及管理车马等近臣都在廊庑里上班执勤,随时听候差遣。
“郎”作为帝王近侍,战国时开始出现,其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以备差遣。秦汉时成为官名,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职。由于“郎”都是官名,所以也统称“郎官”。六朝以后开始出现“员外郎”,简称“员外”,本是正员以外的官员,唐朝以后,各部都有员外郎的职务,是郎中的副职。
汉代,郎官的职能加强,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随之而来,“郎”也就渐渐被用作他人的敬称了。如唐代称新进士为“新郎君”,妇女对丈夫或所爱的人叫“郎君”,尊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指年轻未婚的男女为“儿郎”“女郎”,奴仆对主人的称呼也有叫“郎”的。以上所说以“郎”组成的词,都与“好”“善”“美”有关,声旁“良”在这里似可看作有表义作用。
医生郎中,有人说也与郎官相关。明代陆容《
菽园杂记》中说,蒙古人入境,不了解中原官制,随意封官所致。这个说法,恐难成立,因为在这之前的宋代就已经称江湖医生为郎中了。宋代洪迈《
夷坚志》就有“刘郎中细审此病”的记载。《
日知录》说:“北人谓医生为大夫,南人谓之郎中。”如此说来,郎中一词应跟地区方言有关。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鲁当切(láng)
鲁亭也。从邑良声。
说文解字注
“郎,鲁亭也”注:《春秋·隐元年》:“费伯率师城郎。”桓四年:“公狩于郎。”十年“齐矦卫矦、郑伯来战于郎。”庄八年:“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三十一年:“筑台于郎。”哀十一年:“战于郊。”《檀弓》作“战於郎”。郑曰:“郎,鲁近邑也。”杜云:“郎,鲁邑。高平方与县东南有郁郎亭。”按,以郎为男子之偁及官名者,皆良之假借字也。
“从邑,良声”注:鲁当切,十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郞;部外笔画:7
《唐韵》《正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并音廊。《说文》:鲁亭。《左传·隐元年》:费伯帅师城郞。注:鲁地。高平方与县东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属牂牁郡。
又官名。《韵会》:秦初置郞中令,其属官有三署郞。汉官尚书郞。初,三署郞既选入台,称郞中,岁满,称侍郞。隋文帝讳中字,惟置侍郞。炀帝置六侍郞,其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员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称。《唐书·房玄龄传》:高孝基曰:仆阅人多矣,无如此郞者。
又妇谓夫为郞。《晋书·列女传》:谢道韫曰:天壤之闲乃有王郞。
又仆称主亦曰郞。《唐书·宋璟传》:郑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又《正韵》:与廊通。《前汉·东方朔传》:陛下今累郞台恐其不高。
又姓。《广韵》:鲁懿公孙费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汉有郞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
【写法】“〔图A〕”“阝”宽窄相当,顶部“〔图A〕”高,底部“阝”低。“〔图A〕”的头部居左上格,第四笔横在横中线,末笔点在竖中线左侧。“阝”,起笔与左侧㇕(横折)的横段持平,末笔长竖在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