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蕴(정온,1569年—1641年),字辉远,号桐溪、鼓鼓子,本贯草溪,
朝鲜王朝中期大臣,以在
丙子胡乱后刺腹殉国(未遂)著称。著有《桐溪集》。
郑蕴早年师从
北人学者
郑仁弘,后又师从
南人学者
郑逑,在政治活动中属于
南人党。1605年中进士,1610年别试文科乙科及第,历任侍讲院兼说书、
司谏院正言等职。
临海君之狱时,主张“全恩说”,反对处死临海君。
永昌大君遇害后,他上疏请斩被指杀害永昌大君的江华府使郑沆,恢复永昌大君身份并予以礼葬,
光海君大怒,将他下狱并流放
济州岛,围篱安置。
仁祖反正后获释,历任刑曹参判、大司谏、庆尚道观察使等职。期间主张对废世子
李祬和仁城君
李珙“全恩”,但因反正功臣阻挠未获准,他也很看不惯反正功臣的专横,于1626年辞职。1627年
丁卯胡乱后赴
江华岛扈从
仁祖,但仁祖任命他为都承旨、礼曹参判、吏曹参判等职时,他都不赴任。1633年始出任大司宪,此后历任礼曹参判、大司谏等职。
丙子胡乱前夕,郑蕴被任命为吏曹参判,扈从仁祖至
南汉山城。他属于斥和派,坚决反对同清朝讲和,在仁祖决意出城投降后,他试图自杀殉国,以刀刺腹二寸有余,所幸被侍者所救。此后隐居乡里,不再出仕,郁郁而终。
朝鲜孝宗赠谥“文简”。由于他所属的南人党势力不如
西人党,所以他的名声也远不如同样在丙子胡乱期间斥和的被西人(尤其是
老论派)所推崇的
金尚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