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冠杰
福建省原副省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郭冠杰(1892-1951) 广东梅县丙村联和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先后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四期、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纂委员兼总务科长、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务委员会书记、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人物生平
郭冠杰(1882-1951)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 国民党员。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1933年12月12日,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福建省副省长,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郭冠杰与李济深、彭泽民等联名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马歇尔及参众两院,要求美国政府停止援助蒋介石政府。1949年9月,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
郭冠杰,他5岁丧父。因家庭生活穷困,就读蒙馆三年便辍学,后进丙村三堡学堂半工半读。1907年,随堂兄郭典三赴广州,从事同盟会外围活动。不久,考取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四期。在学期间,与教官邓仲元及同学邓演达过从甚密,1908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后,郭冠杰被派至潮汕发动起义。潮汕光复后,回广州,参加广东北伐军北伐。南北议和后,由徐州返回广州,进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深造,从中参加反袁斗争。
1913年夏参加广东讨袁军,任第三连连长。袁世凯帝制复灭后,郭冠杰因早年参加同盟会,在反清讨袁中成绩卓著,由国民政府稽勋局以“有功民国”名义派往曰本留学,1916年考进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留日期间,与著名作家郁达夫共同探索中国发展前途方向等问题,阅读了不少马克思著作,使他初步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夏,郭冠杰毕业于早稻田大学,9月返国,同年参加粤军,在筹响局工作兼义勇军司令部参谋。驱逐陆、莫桂军后,他辞去粤军职务,于次年7月赴法,在里昂大学法律研究院研究经济学,从中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变革问题。
1923年发动“驱褚事件”(褚民谊为当时中法学院副院长,后为臭名昭著的汉奸)。
1924年与黄枯桐等人筹组里昂国民党支部,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此,引起北洋政府驻法大使馆注意,大使馆与法国当局勾结,勒令郭冠杰半年内出境。他被迫于1925年离法返国,在广州就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伐战争期间,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纂委员兼总务科长,为邓演达得力助手。
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回广州,旋又去上海,从事反蒋、反帝、反封建斗争,频频奔走于上海、广州、北平之间。
1928年至1930年间,郭冠杰应著名医学、生物学家经利彬邀请,由沪去北平任教。在北平,利用讲坛,宣传民主,拥护孙中山主张。
1930年夏,参与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年10月,任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系主任,后任法学院院长。
1932年与李伯球等在广州创办《民族阵线》期刊,宣传抗日。
1933年“闽变”发生,陈济棠密议逮捕郭冠杰,他获悉后经香港往福建参加人民政府,任副省长兼文化委员,进行反蒋抗日。“闽变”失败后,他重返香港。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响应中共提出的号召,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黄琪翔任总书记,郭冠杰任总务委员会书记。他与黄琪翔等提出继承邓演达生前主张,坚持农工平民大联合,建立革命政权,组织抗日国防军进行抗日斗争。
1940年7月至1944年8月,郭冠杰在广西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私人顾问,与战区司令部的共产党员左洪涛、杨应彬等联系颇密,对张发奎施加影响和维护左洪涛等活动起过一定作用。时越南劳动党领袖胡志明被张发奎部留难,郭冠杰与左洪涛从中说项,将胡志明留在柳州,并协助胡志明组办“越南游击训练班”,培训越南抗日骨干。抗战胜利后,郭冠杰携家眷往香港,在李伯球等主办的《人民报》、《中华论坛丛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恶,号召蒋管区国民党军政人员,弃暗投明,进行起义。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他由香港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参与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是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1951年随中南土改分团到湖南益阳参加土改。
亲属成员
祖父郭振文、父亲郭宝山两代人都在南洋叻利经营小本生意。长兄郭冠英、次兄郭冠雄(同盟会员)留在国内。三兄郭冠豪随父在南洋谋生。
人物逝世
1951年10月12日,因肝癌病发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60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14: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