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后扬
美国Tri Alpha Energy 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开发公司首席科学家
郭后扬,男,1965年出生,河南省固始县蒋集镇徐岗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美籍外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Tri Alpha Energy 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开发公司首席科学家,首席实验战略家,实验运行部主任。主要从事偏滤器及边界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以及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及开发工作。
人物经历
1981年由河南省固始县慈济高中考入合肥工业大学
1988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1993年5月,毕业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3年6月在加拿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从事TdeV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偏滤器中离子流的行为研究。
1994年1月,作为欧共体核聚变研究中心核心组主要成员,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性能及其优化的研究,任“芯部等离子体性能优化”专题组物理负责人。
1999年8月,为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研究员,从事新型核聚变能源探索研究,负责场反位形的实验。
2008年7月,任美国Tri Alpha Energy 新型核聚变能源研究开发公司首席实验科学家、实验运行部主任。
社会职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获得者、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偏滤器物理实验负责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国内配套项目负责人、ITER 边界和偏滤器物理专家组成员等。
科研项目
1994-1999年,作为欧共体核聚变研究中心(JET Joint Undertaking)核心组主要成员,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性能及其优化的研究。先后担任了“芯部等离子体性能优化”专题组物理负责人(该专题组开创并保持了16兆瓦核聚变功率输出的世界纪录)、“ITER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稳态运行”相关研究专题组实验负责人、偏滤器粒子再循环课题组组长、以及ITER边界和偏滤器物理专家组成员等。
1999-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作为高级研究员从事新型核聚变能源之探索,并总体负责场反位形的实验研究。参与并负责多项国际学术活动,先后两次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大会组委会成员(2003,2009),以及美国能源部球马克及场反位形研究计划鉴定工作组组长(2008)等。
获得荣誉
1996年被收录于《世界名人录》,2002年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以及中科院王宽诚基金会科研奖金获得者。
科研成果
在国际顶级物理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聚变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共一百多篇。
在杂质的行为以及偏滤器物理性能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有:发现化学溅射是JET偏滤器内杂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定量地测定了高能粒子流对偏滤器靶板的溅射损伤和再沉积;系统研究了不同偏滤器几何位型对杂质的屏蔽作用;发现增加偏滤 发现一种对聚变性能有益的同位素效应,即在富氚的等离子体中,边界输运屏障可维持更高的压力, 从而提高了整体核聚变性能。进一步发现此同位素效应来自于注入等离子体的高能中性氚粒子束,揭示了快速粒子对边界输运屏障的影响;用试验证实了新经典模型所预测的杂质对能量输运的影响,证实了中心等离子能量损失与边界等离子体的这一重要关系;明确地指出了优化热离子H-模性能的关键之处。
在探索新型核聚变能源的基础物理研究方面:发现了一种极高具有类似托卡马克的稳定性的磁约束等离子体状态。他把比较成熟的托卡马克的一系列理论及研究方法应用于场反位形的研究,开拓了核聚变能源的新途径。发现在包含少量环向场的场反位形中,尽管环向场远远小于极向场,很大的拉长比L/a和极小的纵横比R/a使q能够超过1。在场反位形的不稳定性理论分析中引进了品质因子q。这项发现对核聚变能源科学以及等离子体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旋转磁场实现了对具有很高(90%)的等离子体的稳态电流驱动;利用“反对称”旋转磁场的方法维持了高磁约束系统磁力线的封闭性;发现旋转磁场能够非常有效地控制等离子体中普遍存在的互换不稳定性;发现等离子体可以自发地形成一种高等离子体状态的驰豫现象,进一步推动对等离子体驰豫基本原理的探索。
研究领域
郭后扬博士对受控核聚变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磁约束方式的交叉领域。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9 20:0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