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饶州街道建设路
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始建于明朝宣德十年(1436年)。
历史沿革
明朝宣德十年(1436年),淮靖王
朱瞻墺从广东韶州迁江西饶州,建造淮王府,设置了多个部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永寿宫焚毁坍塌。
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饶州知府
翟凤翥在永寿宫废墟上改建府学宫,即饶州府文庙。咸丰三年(1853年),文庙遭焚毁。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文庙。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饶州府属各县旅鄱人士发起组织饶州七县(鄱阳、乐平、余干、万年、浮梁、安仁、德兴)联立芝阳师范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设高级师范。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增设附属初级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淮王府遗址所在地屡遭日寇飞机及占用者的损坏,校舍大部分被炸毁。
1950年之后,几经变迁,最后成了五一小学的基建工地。
2012年7月20日,考古工作者对鄱阳县明代淮王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淮王府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东至广场西路、南至西门路、西至新民路、北至紫金山步行街,包括五一中心学校、县中医院、文庙广场、鄱阳宾馆等单位和居民区。明代淮王府遗址下有元代安国寺与明早期饶州府府治遗址、上有清代饶州府文庙与民国芝阳师范学校遗址。
明代淮王府的建筑是用麻石砌墙,用青石板铺地,用浮雕祥云纹、双龙纹或双凤纹麻石柱础构筑,用模印龙凤纹的琉璃瓦盖顶。饶州府文庙的建筑遗迹分前清与晚清两期。前清时期的建筑遗迹发现了一栋五开间的房基与一房基残迹;晚清时期的建筑遗迹发现了一栋三开间与一栋五开间的祠堂式建筑还有一些建筑残迹。
文物遗存
淮王府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有皇家用品及具有皇家风格的建筑构件,如“淮府上用”“朱府”“典膳所”“双龙殿”“克敬宫”等铭款的王府用器,有“淮府”铭记的琉璃瓦与浮雕双龙、双凤、祥云等皇家专用纹饰的石质大柱础等文物。
淮王府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大批明末清初带官府定烧款(“毛衙”“乾明府”)、堂名款(“癸轩堂”“碧峰馆”)、画押款以及清早期纪年款的瓷器。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朱瞻墺,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封淮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韶州府,正统元年(1436年)移饶州府,正统十一年(1446年)病故。谥号靖王,史称淮靖王。
朱祁铨,朱瞻墺长子,正统十三年(1448年)继承淮王王位,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谥号康王。朱祁铨在淮王府的基础上建了永寿宫,内有蓬莱清隐、水涨平溪等八景,此外还有钓鱼台、宝书楼等建筑。
出版书籍
《
明代淮王府遗址出土瓷器》,是2020年10月由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淮王府史略》,是2020年11月由鄱阳湖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图书。
研究价值
淮王府遗址全国保存较好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之一,也是江西明代三大藩王中保存较好且能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王府遗址。通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对研究明代藩王府的建筑规制、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淮王府遗址是全国明代藩王府遗址中首个全面、主动、科学发掘的藩王府遗址,也是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中出土瓷器数量、品种、款式较多的王府遗址,对研究明代王府用瓷制度与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8年3月19日,淮王府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饶州街道建设路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
交通
淮王府遗址附近有仰口路、芝泉路等公交站,206路环线、310路、370路环线、604路环线、104路、110路等公交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