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歌
藏族酒歌
伦布噶瓦这首加查酒歌,包含有很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抓住了藏酒文化的核心内容,遣词造句深刻而又准确。酒歌里的两个人物都跟酒有缘。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进藏时,据说就带有酿酒技术和工匠以及龙纹瓷碗,她是西藏最早的酿酒户吧。但酒的出现可能早于文成公主。西藏最早的藏文史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就记载有:墀松赞与韦氏等地方首领约定在冲木地方进宴会盟,韦氏“以半克青稞煮酒,敬献饮宴”。
唐太宗征高丽时,松赞干布也专门敬献金鹅酒器。中原汉族地区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鬯”字,据学者们考证,这字的读音为“畅”,指“用以祭祀祖神的香酒”,而藏族至今称青稞酒为“羌”;汉藏对酒的这类语音相合,就可能有互相借鉴、交流的关系,酒很可能是汉藏间第一批文化交流的名词。伦布噶瓦,就是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据说松赞干布曾让其编定基本律,他编制不出来,听说彭域有个小孩很聪明,就派了4个大臣去找这个小孩请教。大臣们在彭域遇见一个孤单的小孩,就问他:“你的阿爸阿妈干什么去了?”小孩回答说:“阿爸去找语言,阿妈去找眼睛哩。”大臣们听不懂。过了一会,孩子的阿爸提着一壶酒,阿妈拿着一盏灯回来了。大臣们这才明白:酒是语言的源泉,灯是黑夜的眼睛。他们当然把聪明的孩子带回去了。
这种隐语是藏族对酒的一种独特理解和认识,为藏酒文化的发展指出走向,理出线索,至今酒歌成为一束艳丽的鲜花,就是从语言演化为歌曲的吧。酿造青稞酒的办法,跟中原汉族地区制糯米酒相近而又不全相同;先把青稞洗净煮熟,再拌上酒曲,装入容器使之发酵出酒。史诗《格萨尔王传》对珠牡酿酒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做酒的青稞好像野鸟成群飞”,“煮酒的蒸气好像香烟蓬蓬起”,“撒上一块曲,好像紫雕腾空飞”。待酒浆盈盈取饮时,初次兑水出的酒叫头酒,再兑水就依序叫二道、三道……著名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云:“头酒、不曾醉,二酒不曾醉,情人敬一杯,马上薰薰醉。”头酒醇香,浓郁芳烈,二三道酒次之,饮用适合,四道酒味淡而度低。有的人还把头酒装进瓦罐或酒坛,放入冰糖严加密封,藏入地窑或埋在地下,几个月或几年后取饮,醇香味美有如冰冻的蜜酒。开启时可要十分仔细,否则酒浆会像喷泉般喷飞出坛。“山羊见柳,藏民见酒。”这句藏族谚语道了一种风俗,但并不很准确。应该说爱豪饮的大多是藏族男子,有的男子把豪饮当做慓悍、豪迈、血性的标志,但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姑娘,多数并不嗜酒,她们说:“女人喝酒不如狗。”但开酒店或摆酒摊大多是女店主,当男子豪饮时,妇女们就唱酒歌劝饮,真不知是习惯还是分工。某些地区,当妇女怀孕到一定时间就经常喝青稞酒;生育后,酒中加入红糖、酥油等加热后饮用,是为补养品的一种。日喀则等地区,母亲出门干活,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就喂孩子几口酒、使之睡去;搬家或出远门时也用这种办法。在节日里、聚会活动时更是“无酒不成筵席”。结婚庆典的日子更要喝他个昏天黑地,出入门、迎宾送客、上下马、对歌跳舞时,都要敬酒或接受敬酒。在一般社会交往场合,往往要喝酒,即使有了纠纷也要请酒当“和事佬”,如理亏认错,给对方送一坛酒以赔礼道歉。大年初一,睁眼醒来就要喝热“滚典”——青稞酒内加红糖、酥油、奶渣和磨碎的青稞;吊唁死者更要携酒前往。
其实,酒已不再是酒,而是礼仪的载体。如迎宾送客时,全家都排列门前,向来客献哈达和酒,这是最尊贵的礼节。客人双手接过酒后,首先要用无名指蘸点酒往空中抛弹三下,以敬天祭神,然后三口一杯喝干,接下来主人会边跳舞边唱酒歌,热情相劝。但这类迎送场合,不过是小型的酒场和酒歌演唱。
在欢庆节日,亲朋聚会或集体劳动之余,喝酒喝得起兴,就随时随地可摆酒场,在场的人围成舞圈,在圈中央放一罐酒和18只龙纹大碗,人们跳一阵舞就停下喝一阵酒,也有的在舞圈设下酒卡——由某位老老人斟满酒守候着,跳舞的人每经过这里,必得满饮三杯才能放行。酒场轮流劝酒,绝不轻易放人过关,所谓“酒场如战场”、“酒场无兄妹”即指这类规矩而言。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认为“如果酒没有歌,那就像清水般没有味道”。酒和歌已结成亲密的孪生姊妹。这两者间有紧密的配合和有力地互相推动。“好酒你来喝,酒歌我来唱,酒和酒歌,都没有停下的时候。”从某些史料来看,吐蕃时代就有酒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里,凡赞普接见大臣、外国使者,以及大臣们宴会时,已有齐声唱歌或由善歌者唱歌的习惯。但这酒会上的歌不是劝酒或赞酒的歌,而是为渲染和加强宴会的氛围,夸威示富,斗智取谐,密切交往等等,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种历史歌谣,还不是纯粹的酒歌。在史诗《格萨尔王传》里,珠牡送格萨尔出征或迎接将领们凯旋归来时,在献茶敬酒的同时,边舞边唱酒歌,既欢庆也叙述酒的美好,这可说是纯粹的酒歌,在流传过程中,群众在喝酒时,又即兴编唱,共同汇聚成系列性酒歌。
总之,歌助着酒,酒乘着歌,渗入到西藏世俗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喇嘛教把戒酒作为基本戒律之一,有些信教的赞普,也把佛教的五戒纳入民法,但仍然是戒而不止,禁而不绝,世俗群众仍然爱喝酒。究其原因,有人为地区高寒缺氧,酒能抗寒抗缺氧,但对不会喝酒的人,喝了酒更喘不过气来;有人说,这是由于佛教提倡“苦”和推行苦行主义,反而使群众认为,有酒喝,有肉吃就是人间天堂;也有人认为,由于高原交通闭塞,文化生活贫乏,而用饮酒取乐。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还是群众自己的说法为好,藏谚“山羊见柳,藏民见酒。”也就是说,藏族爱喝酒是出于天性。藏族是个乐观勇敢的民族,他们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执着地追求幸福和欢乐。这是任何宗教压抑不了,清规约束不住的。这也就极大地丰富了西藏的文化,既有宗教文化,又有世俗文化,而且双峰并秀并茂。青稞酒比之酥油茶等其它饮料,又是极方便的。离家长途跋涉的人们,总是承担着紧迫而繁重的任务,离家越远越是想家,在途中熬茶的时间也不够,而走路喝酒不觉累,口渴喝酒能解渴,骑马赶路时,用干净的羊肚子装一壶酒,渴了累了,端起就喝,喝够了就放回马背,的确方便之极。总之,酒是高原上珍贵而又方便的饮料,藏族尚勇,常以“烈酒般的勇气”自豪。“美酒你来喝,酒歌我来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8 13:4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