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
门巴族,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
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人物生平
西藏喇嘛教格鲁派(
黄教)首领(1683—1706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后,其亲信弟子桑结嘉措,根据罗桑嘉措的心愿和当时西藏的局势,密不发丧,隐瞒了
僧侣大众和当时中央的
康熙皇帝,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同时,也开始了秘密查访五世达赖的
转世灵童的工作。1696年,康熙皇帝在
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方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找到多年前寻到隐藏起来的转世灵童。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十四岁。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
拉萨,途经
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
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
布达拉宫举行
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1701年,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
固始汗的曾孙
拉藏汗继承汗位,与
第巴(即藏王)
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发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
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在押解途中,行至
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按照传统实行
天葬。
选为灵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
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邬坚岭一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仓央嘉措的本籍是
门巴族,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
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亲劳动。但是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
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
第巴”负责处理。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达赖任命、管理
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这样,日后一旦真相败露,也能马上迎六世达赖入宫。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并且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即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诞生一个黄教教主出来,将有利于黄教势力的扩大。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即证明是达赖转生。一名叫仓央嘉措的农奴之子就这样被选中,但桑结嘉措的使者并没有把意图告诉孩子的父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桑结嘉措找到仓央嘉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在
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西藏五世达赖已圆寂多年。蒙古
准噶尔部的首领是噶尔丹,他早年赴西藏“投达赖喇嘛,习沙门法”,与当时正在学习的桑结嘉措过往甚密。两人分别执掌蒙藏大权后,桑结嘉措一直期望联合
噶尔丹的部队增强黄教的实力。因此准噶尔部的俘虏才知晓拉萨的内幕。康熙十分愤怒,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去门巴迎接转世灵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时年九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
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年)为师,剃发受
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拉萨
布达拉宫举行
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喇嘛时期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而那些年老的
经师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被第巴责骂。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
傀儡存在。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
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政治冲突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早在
明末清初,黄教为取得西藏
统治权,联合蒙古四部之一的
和硕特部,用武力击败了当时执政西藏的
藏巴汗及
噶玛噶举派。但和硕特部军队在西藏取得胜利后,长期屯驻当地不退,黄教与和硕特部实力悬殊,始终不能夺回大权。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了与和硕特汗王的斗争。
康熙四十年(1701年),
固始汗的曾孙
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
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中下毒,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
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圆寂
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
主要影响
诗歌综述
仓央嘉措是门巴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藏文原著有的以
手抄本问世,有的以
木刻版印出,有的以
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
汉文译本
公开发表和
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
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
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
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
赵元任博士的
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仓央嘉措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
内容之美
仓央嘉措的诗歌表现了他短暂而传奇一生的爱与憎、苦与乐、行与思、感与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主题积极深刻,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主要如下:
1.大胆的写实性。仓央嘉措是宗教领袖人物,但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内心感受和生活理想,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2.真挚的
情感性。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与真挚追求。
3.深刻的
哲理性。仓央嘉措的诗歌,有不少在叙事的同时,概括出丰富的
人生哲理,通俗中透着深刻,给读者以启发。
形式之美
1.和谐的
音乐美。仓央嘉措的诗歌运用了语言本身的抑扬节奏和藏族“谐体”民歌的特点,使诗歌韵律极强,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民歌“谐体”的特点和语音的抑扬顿挫来体现韵律美。仓诗大多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句法整齐,每两个音节一“顿”,每句分为三个“顿”,即“四句六音三顿”,再加上一、三句表示语气未完的“扬式”和二、四句收尾的“降式”,就显得节奏清晰,起伏跌宕,简短有力,形成一种优美的音乐效果。
2.悠远的
意境美。仓央嘉措的诗歌大量地运用了比拟、
双关、象征、排比等手法,以此烘托渲染气氛,塑造鲜明的
艺术形象,创设出悠远的艺术境界,取得了完美的
艺术效果。仓央嘉措堪称使用意象传情达意的巨匠,诗歌作品中各类意象比比皆是。事实上,意象的丰富性已经构成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
3.通俗的自然美。仓央嘉措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之风盛行,而他却坚持将通俗的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简洁清新,平淡质朴,自然流畅,柔美委婉。
历史评价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六世达赖以
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杜齐《
西藏中世纪史》:年轻的仓央嘉措在其中成为受难者并非角的若干事件,他的结局、乃育
护法神显示的预言,这一切都使人们原谅他的弱点。现在人们又普遍对他怀有好感了,他的奇怪举动被解释为神的一种朦胧隐晦的行为。
张松操:仓央嘉措是被造的神,他的叛逆却否定了造神运动本身。
南开大学文学教授荣立宇:仓央嘉措是
藏族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在整个藏区家弦户诵三百余年,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李学琴:仓央嘉措采用这种格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仓央嘉措情歌》,又推动“谐”体情歌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藏族情歌中一种影响大、流传广的诗歌格律,而与多段回环的`鲁'体情歌相抗衡。
西藏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藏学家
巴桑罗布: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都以猎奇的心态,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塑造成了文学人物。
轶事典故
悲情爱情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
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
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
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也有说法只是将情人驱逐出
拉萨放逐到远方),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
拒绝受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6月),仓央嘉措在浩浩荡荡的
僧团护送下离开拉萨,前往日喀则的
扎什伦布寺。按照计划,他将在那里为全寺的僧众讲经,然后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他授
比丘戒。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仪式,没有人想过会出什么岔子,然而,就在所有人最最期待的目光之下,仓央嘉措先是拒绝讲经,随后甚至连受戒都拒绝了。
放弃抵抗
桑结嘉措和拉藏汗的矛盾演化为一场战争,拉藏汗调集蒙古大军击溃
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
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蒙古军队将仓央嘉措押送到
哲蚌寺山下时被武装僧人营救到寺庙里,
僧兵和蒙古军队战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无辜的伤害,独自一人从哲蚌寺走了出来,放弃抵抗。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秘密转世
洛桑嘉措死后,桑结嘉措按照五世达赖的遗嘱,秘而不宣,秘密寻找转世活佛,也就是仓央嘉措,而后秘密的送往错那的巴桑寺里正式学习佛法,五岁开始学习文字,第一天就熟练的掌握了三十个字母,并能上下加字,逐一拼读。7岁时学习佛法,8岁时开始学习《吐古拉》、《诗镜注释》等,而《诗镜注释》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歌影响巨大,相当于是其成为诗人的启蒙。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仓央嘉措诗集》,现今流传市面的译本主要有:
刘希武、
于道泉、
于贞志、
曾缄、
庄晶、王沂源、益喜宁宝堪布译本等版本。
在目前流行的版本中,
拉萨梵式木刻本收录诗歌237句,印度人达斯(Das)在《西藏文法初步》附录中存诗歌242句,于道泉教授将前者分为54节,后者分为55节,两相对照,略有参差,合二本所有,又据西藏友人所说补充一节,共得诗歌62节66首;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存诗歌59首;西藏自治区文化
局本66首;
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
整理本收74首;庄晶教授在
中央民族学院藏语组的存书中发现的手抄本《仓央嘉措情歌》存360余首,整理后得120首;王务教授手头传抄有426首;此外据说尚有1000首的本子存在,只是无人得见。另外,近些年来,民间口头流传的尚未见诸书面记载的所谓仓央嘉措诗歌偶有出现——如1962年5月,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索官赢先生向段宝林教授讲述过一首诗歌,称其乃仓央嘉措之手笔,却不在通行版本之内——更为仓央嘉措诗歌具体数量的确定带来一定难度。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一种看法是认为七十首左右比较可信(
马学良等,1994:749),而超出的部分则很可能包括了一部分伪作(据传当时拉藏汗为达到污蔑仓央嘉措从而将其废除的目的曾命人创作了一些涉及男女爱情的诗歌)和一些混入的
藏族民歌。
人物争议
关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是否真的死亡,一直被后人所争议。总结下来总共有四种说法。
传说四,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也就是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央嘉措通史》和“密传”《琵琶音》的说法。“于火猪年当法王(即仓央嘉措)25岁时,被请往内地。”“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此后,他经
打箭炉至内地的
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
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
阿拉善旗,以此为驻锡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乾隆十一年(1746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后世纪念
故居遗址
第一处位于今
错那县城的老
居民区里,故居主体建筑是四柱八梁、186根
椽子木的两层楼房,上层屋顶全部垮塌,底层房顶也多半坍塌。故居属石木结构,用料精致,梁、柱及椽子木选材讲究,木纹细密,质地坚硬。外围石墙砌技讲究,墙面平整,间或
方木砌于墙体。目前这一故居已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
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处故居位于
错那县错那镇亚玛荣村的西北头,为
两层楼建筑,基本上没有坍塌、破落。故居主体
建筑面积比位于县城老居民区的故居大得多。
艺术形象
歌舞剧
文学
苏缨和毛晓雯的小说《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傅林小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最美诗集:不负如来不负卿(2)》
随园散人小说《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套装2册)》
姚敏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