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风流贫最好
元代钟嗣成散曲作品
《醉太平·风流贫最好》是元曲作家钟嗣成创作的散曲。这首曲子将社会上的人分成了“穷人”和“富人”两种,并将两者置于对立的地位。“村沙富难交”一句,是作者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如此这般的社会里,最好是去当个教乞儿的“训导”。全曲语言通俗,“半新不旧”“半长不短”“半联不断”一类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而且强化了平民意识。
作品原文
【正宫】醉太平①
风流贫最好②,村沙富难交③。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④,开一个教乞儿市学⑤。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⑥,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⑧。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醉太平:曲牌名,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
②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人。好(hào):喜爱。
③村沙:愚劣,粗鲁。难交:难以交往,不喜爱。
④砖窑:砖砌的窑洞,穷人住处。
⑤教乞儿市学:教穷孩子们读书的村学。
⑥黄麻罩:即粗布麻线做的罩衫。古代平民穿麻衣。
⑦皂环绦(tāo):黑色的丝腰带。
⑧穷风月:穷风流,穷开心。风月,清风明月,指潇洒脱俗。训导:旧时的学官名,此处借指教书先生。
白话译文
我最喜欢风流倜傥而甘守清贫的人,那些愚劣暴戾的豪绅富户难以交往。拾灰泥把旧砖審补砌好,开办一个教乞儿的学校。头戴一顶半新不旧的乌纱帽,身穿一件半长不短的黄麻單衫,系条半联不断的黑腰带,做一个贫穷而风流的训导。
创作背景
此曲载于元无名氏辑《乐府群玉》卷三。元代社会贫富悬殊,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文人学士仕进无门,无钱无势,至有“九儒十丐”的笑谈之讥。对这种不合理的现实,散曲作家往往感同身受,他们由同情而愤慨,而一旦形诸歌咏,却又化庄为谐,使人在苦笑中有所领悟。钟嗣成的这首曲子是模仿乞丐口吻而作的代言体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曲开头两句“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是全篇点睛之笔。作者将“风流贫”与“村沙富”(庸俗无知的富贵者)对举,褒贬爱憎,判然分明,使人们看到了此曲谐中寓庄的一面。社会上的人嫌贫爱富,这个乞儿却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贫而风流值得称许,富而粗俗则讨人嫌恶。于是他以做一个“穷风月训导”自许,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请看这位教书先生的打扮:“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晶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这个形象虽然穷酸,穷酸中却显出自尊;这个形象不免有点滑稽滑稽中又透着可爱。
此系抒怀小令。基本精神与作者《一枝花·自叙丑斋》套曲相近,亦是以自嘲的方式包蕴讽世的意旨,表现了作者贫寒落拓的生活境遇,以及宁愿贫而风流、鄱视富而村沙的傲岸旷达的人生态度。全曲富于诙谐戏谑色彩;描写衣冠穿戴具体细膩,饶有机趣,语言浅俗朴质,句中多入衬字,保持了散曲注重本色的艺术韵味。
名家点评
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洪柏昭等《元明清散曲选》:这首曲写一个落魄文人的生活,从表面的自得其乐中透露出他们的辛酸和愤慨。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这首《醉太平》描写了一个风流倜傥而甘守清贫的教书先生的形象,再现了他的窘困处境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在穷酸中显出自尊,滑稽中透着可爱。寓庄于谐,酣畅淋漓。钟嗣成自己曾说:“但于学问之余,事务之暇,心机灵变,世法通疏,移宫换羽,搜奇索怪,而以文章为戏玩者,诚绝无而又仅有也。”他是在开辟条崭新的创作途径,往往用喜剧形式来表现令人心酸的悲剧题材,创作个性鲜明。这组曲子可视为他创作思想的具体实践,所奉献给我们的是一组“绝无仅有”的佳作。
作者简介
钟嗣成(约1275—1350?),元曲作家、评论家。字继先,自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久居杭州,屡试不中。历二十年编著《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为研究元曲保存了大量史料。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3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