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留东野
唐代韩愈诗作
《醉留东野》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诗中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孟郊之间的深厚友谊,从中可见诗人对孟郊的推崇。诗人以自我调侃和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回顾了与孟郊交往的历程,总结了过去的友谊,表达了对今后友谊长存的良好祝愿。
作品原文
醉留东野⑴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⑵。
吾与东野生并世⑶,如何复蹑二子踪⑷。
东野不得官⑸,白首夸⑹龙钟⑺。
韩子⑻稍奸黠⑼,自惭青蒿⑽倚长松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⑿。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⒀撞巨钟⒁。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野:即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诗人的好友。
⑵不相从:不常在一起。
⑶并世:同一时代。并,同。
⑷如何复蹑(niè)二子踪:为什么又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呢?复,又。蹑,踩、追随。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⑸不得官:写诗时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职。
⑹夸:号称。
⑺龙种:年老行动笨拙之态。
韩子:诗人自指。
⑼奸黠(xiá):狡猾。
⑽青蒿:小草,诗人自比。
⑾长松:比喻孟郊有乔木之才。
⑿駏蛩(jù qió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另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
⒀寸筳(tíng):小竹枝,这里也是诗人自比。
⒁巨钟:比喻孟郊。
⒂逢:遇。
白话译文
从前由于诵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总是怅恨他们两人终生难以在一起。我和孟东野有幸生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孟东野中了进士后也没有被任用,白发苍苍了,只能以老态龙钟来向人夸说。
韩退之稍有些小聪明,但与东野相交,自愧是青蒿靠着挺拔的青松。我钦佩东野,甘愿低头向东野下拜,希望永不分离如同相依为命的駏蛩。
东野要离我南下而不回头,我的挽留就像寸草之茎去撞击巨钟一样无效。我希望自己能化身为天上的白云,孟东野变为乘云驾雾的飞龙,我可以上下四方永远追随着东野,人间即使有离别,也与我无关。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当时韩愈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原来客游在汴,孟郊将要离开汴州南行,诗人赋此诗留别。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前四句自比李杜。韩少孟十七岁。孟诗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俗,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故有“郊寒岛瘦”之称。韩诗较孟粗放,所以以韩比李,以孟比杜。这里虽未出现“留”字,但紧紧扣住了诗题《醉留东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对二人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诗人在过去的诗中曾以“雄骜”二字评东野,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夸龙钟”,一“夸”字即写“雄骜”。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韩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最后一段,祝愿二人友谊长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愿做驱蛩,负孟避祸。孟郊这样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悬殊,犹如“寸莛撞钜钟”。我愿变为云,孟郊变为龙,世间虽然有离别的事,但我们二人如云龙相随,永不分离。
本诗以“醉”言出之,肆口道来,设想奇僻,幽默风趣;开篇即表示对李、杜的向往,既表达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又可看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与自信。
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对孟郊的推崇,如《易经·乾卦·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希望自己和孟郊变为云和龙。同时作者借“醉酒”用“夸龙钟”与“稍奸黠”形容孟郊与自己,足见两人感情深厚。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词评论家赵翼《瓯北诗话》:赠东野诗云:“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东野变为龙”,是又以李、杜自相期许。其心折东野,可渭至矣。盖昌黎本好为奇崛矞皇,而东野盘空硬语,趣尚略同,才力又相等,一旦相遇,遂不觉胶之投漆、相得无间,宜其倾倒之至也。
明代诗评家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人之于诗,嗜好往往不同。如辑文公《莆孟柬野莳》(按:题目有误),有“低头拜东野”之句。唐史言退之性倔强,任气傲物,少许可。其推让东野如此。东坡《读孟郊诗》有云:“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二公皆才豪一世,而其好恶不同若此。元次山(按:“遗山”之讹)有云:“东野悲鸣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蓠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推尊退之而鄙薄东野至矣,此诗断尽百年公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0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