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居庸关
清代纳兰性德词作
《采桑子·居庸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居庸关之险要严峻,征途仆仆风尘,鞍马劳顿之情景。下片忽而转入对“前朝事”的感怀抒慨。该词含蕴了几多历史的沉思和幽怨,几多对胜衰兴亡的哀感。词人善于运用意象,用寻常的词语创作出了出色的作品,独具匠心。
作品原文
采桑子1·居庸关2
巂周3声里严关峙,匹马登登4,乱踏黄尘。听报邮签5第几程。
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6,寂寞鱼灯7。天寿山8头冷月横。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伴着登登的马蹄声,我骑着马在边关独行。马蹄踏起一路黄沙,我细听驿馆里报时的漏筹来计算行程。
风雨中经过前朝的帝陵,前朝的往事不要再说。一盏寂寞的鱼灯在燃烧,与天寿山头的一弯冷月遥相呼应。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张勇乞休、奇塔特等赴西域宣抚不力的情况下,纳兰被康熙派遣率兵赴西域“觇唆龙诸羌”,为解决西北问题做准备。以往外出,纳兰都是作为随侍巡幸,然而这次却是实打实的一军之帅,此行目的,一为“宣抚”已经臣服的部落和藩镇;一为“觇”,即侦察了解如唆龙部落尚未臣服或表面臣服而暗中捣乱的“诸羌”,旅途艰险不言而喻。而这首《采桑子》便是作于这次离京途中。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含蕴了词人对兴亡盛衰的感慨。词上片主要写景。“巂”,音“希”。杜鹃啼血本就是凄美至极的传说,再和上驿馆驿船等夜间报时的更筹声,更令人心惊。
险要的关门相对耸峙着,沉默冷峻亦如千年之前,只是这次迎来的是纳兰一行。马蹄声、杜鹃声、军行报时的更筹声相互混杂,于纷乱弥漫的黄尘中若隐若现,像极了一幅落满尘埃的居庸历史画卷。纳兰二十七八的年纪,初次为帅征程,按理正是男儿建立功业豪气冲天的时候,可是在词里,却怎么也寻不到这样的痕迹。一首词要辗转许多读者,经历几番解读,才能窥得纳兰内心的一星半点。
“行人莫话前朝事”,帝王荒冢,历史笑谈,自来是平常事。“风雨诸陵”,极尽苍凉,这或许就是令这词句凄冷苍凉的原因吧。纳兰许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生前身后——也是风雨。纳兰一颗心何等敏感寂寞,这样的思量也是自然。
“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紧接上句,纳兰执着地将这冷意写到底了。“鱼灯”是帝王陵寝之灯,是一凄惨阴森得紧的意象。
天寿山为十三陵所在之处。最末一句似全是写景,然词人的所有心绪情怀都无不包括在里边了,也即常语所谓的情景交融,只是这其中的情,平常人还真有点难以言说,即使是意会,也委实太过挑战普通的心理承受力,也许这其中的况味除了纳兰外也就只有那鱼灯或冷月,而且一定得是那天寿山头的冷月才能知晓了。
名家点评
张秉戌《纳兰词笺注》:“此篇上景下情的写法,上片写居庸关之险要严峻,征途仆仆风尘,鞍马劳顿之情景。下片忽而转入对‘前朝事’的感怀抒慨。‘风雨诸陵’以下用了‘诸陵’、鱼灯’、‘山头冷月’几个意象,构成了幅萧条冷落、凄清荒寂之景,其中蕴含了几多历史的沉思和幽怨,几多对兴亡胜衰的哀感。这种哀伤幽怨的情调,可以说是纳兰此类词中共有的特色。”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正黄旗满族人,姓叶赫纳兰,原名成德,为避太子讳而改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即二十一岁时,中进士,任御前侍卫。他的一生仅止三十年,不但在政治上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多次扈跸出巡,乃至单独完成一些重要使命,同时,更在词作等艺术门类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文学家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15:5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