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侵蚀,是指在其他外营力特别是水力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直接原因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主要包括崩塌、崩岗、泻溜、滑坡和泥石流等形式。多发生在山地、丘陵、河谷及陡峻的斜坡地段,受地质构造、地面组成物质、地形、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灾害及岩体、土体的结构和临空面高度,是发生重力侵蚀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地震灾害后的破碎山体和沟道较易造成重大的次生灾害。降雨径流和人为对植被的破坏,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的发生发展。重力侵蚀多为突发性,易造成重大灾害,危及工矿、交通、城镇、村舍的安全,破坏农田和水利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应采取流域的全面综合治理,包括上中下游、坡面与沟道、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尽量减少灾情。
发生的条件:①土石松散或滑动易破坏;②土石临空坡度陡,表面土石外张力丸;③地面缺乏植物覆盖,又无人工保护措施。重力侵蚀它破坏耕地、掩埋庄稼;摧毁城镇、村庄和厂矿;破坏交通道路、通讯设施和渠道;堵塞河流,并为河流和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间接地造成河流治理困难。
斜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产生整体滑动而形成的一种地质地貌现象。当雨水渗透至土层底部,在不透水层或在基岩上形成地下潜流。由于土体不断吸水增重,土体沿着一定滑动面发生的位移现象,称为滑坡。一般具有滑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床三个要素。
防治滑坡工程措施可归结为三类:①排水。掏沟拦截和旁引滑体以外的地面水和疏导滑体内的渗水,以利岩体稳定;②改变滑坡体力学平衡条件。削坡改变滑体外形减小下滑力,或做土堤、马道挡土墙以平衡滑体力学条件;③加固滑体抗阻能力。采用人工灌浆、增设抗滑基桩、使用电化加固、焙烧滑带等等增加滑带的抗滑能力。
陡崖岩、土体遭受地震、降水入渗以及人为作用影响而失去平衡,在自重作用下脱离陡崖,下坠堆积或在坡地滚动,直至地面阻力超过其滚动力为止的物理地质现象。崩塌多发生在坚硬、半坚硬或软硬互层的岩、土体中。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
崩塌破坏性很大。规模大者可以将建筑物完全破坏或掩埋,断绝交通,堵塞河道,壅水成湖,给工农业建设带来灾害。对于崩塌的防治,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分别采用排水、削坡、锚固、灌浆、挡拦等进行处理。
块体运动类型很多,划分系统有多种。按运动速度分为:①缓慢运动类型,主要指蠕动。系松散颗粒因温度与水分变化、冻融、晶体生长与化学作用,极缓慢向坡下运动,其发生与运动速度,一般不依赖于地形,而取决于地表层温度与湿度日、季变化的深度;②急速运动类型,主要指滑坡与泥石流。有伐尔纳斯(D.J.Varnes)分类系统等(见“伐尔纳斯滑坡分类”)。按运动方式分为:崩塌、滑坡、泻溜、土滑和错落等。土滑(土流)是土与岩屑被水分饱和,增大塑性,缓缓向坡下运动的现象。近期卡尔松(M.A.Car- son)等又提出按运动性质,把块体运动分为滑动、流动和错动3类。此外还有从环境地貌角度,分为灾变型与非灾变型块体运动。块体运动常造成严重
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河(沟)道、水库、农田、居民点建筑、道路等,故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岩石圈保护计划项目。
陡崖和陡坡上的土、石体遇冷热、干湿和冻融交替作用,内聚力遭到破坏,并形成与母体相脱离的松散碎屑物质,在自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滚动下移的物理地质现象。含粘粒多的粘土和页岩最容易风化并形成泻溜。泻溜也是陡坡发育的方式之一,无植物覆盖的35‘以上的陡坡容易产生泻溜。泻溜对城镇、村庄和建筑物的危害以及对人、畜的危害都不大,但是泻溜严重的地方会影响交通,阻塞渠道,并提供大量洪水泥沙淤积水库和河道。防治泻溜的方法:①稳定基部,防止不断深切;②在陡坡上种树种草;③在建筑物和道路通过的地方砌挡土墙,砌石护坡和挖护路沟等,拦阻泻溜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