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长江大桥(Dafosi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
重庆市境内连接
江北区与
南岸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重庆一湛江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65)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
199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修建重庆市第一条环线高速路的构思,正式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其中包括大佛寺长江大桥。
1997年11月18日,大佛寺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并举行开工典礼。
1998年3月28日,大佛寺长江大桥完成主塔墩承台灌注工作。
2001年4月15日,大佛寺长江大桥完成边跨合龙工程;8月29日,大佛寺长江大桥完成中跨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12月26日,大佛寺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2013年1月14日,大佛寺长江大桥进行变形观测工作。
2015年1月24日,大佛寺长江大桥进行桥梁检测工作。
2016年8月11日,大佛寺长江大桥进行进行安全检测工作。
2019年8月31日,大佛寺长江大桥进行变形观测工作。
桥梁位置
大佛寺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中部,连接
江北区与
南岸区,南距上游朝天门长江大桥约2.4米,北距下游寸滩长江大桥约3.1千米;大桥西起五童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盘龙立交;途经该桥线路为重庆一湛江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65)。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大佛寺长江大桥分别由主桥、两座桥塔、斜拉索、引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设计参数
大佛寺长江大桥线路全长1176米,主桥长846米,(198+450+198)米的跨径布置,引桥采用(50+50+50)米跨径布置,宽30.6米。主梁肋高2.7米,桥面板厚0.28米,索面距离26.0米;加厚梁梁肋宽2.6米,区段长度76.6米,1号斜拉索索距13.0米,其它斜拉索索距均为标准索距8.1米;标准梁段梁肋宽1.8米,索距8.1米;横隔梁标准间距为4.05米,标准厚度为0.27米,两端设厚度变化段,厚度由0.27米变至0.37米与主梁梁肋相连接,变化段长度为3.0米,底缘比梁肋底缘差0.48米。下塔柱高39.29米,中塔柱高61.11米,上塔柱高65.28米,下横梁净跨度为31.87米,箱梁截面高为6.0米,宽为7.8米,顶底板和腹板厚均为0.8米,上横梁净跨度21.8米。斜拉索钢丝直径7毫米,标准压强为1670兆帕,最小水平交角27.2772度,最大索313丝,最小索163丝,全桥220根索。
设备设施
截至2014年2月,大佛寺长江大桥在南北桥头设有交通监控摄像头,记录超速的车辆。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2018年1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取消征收主城区路桥通行费,大佛寺长江大桥包含其中。
通行事项
2019年8月30日至9月5日,大佛寺长江大桥进行全封闭变形观测工作,车辆需改道黄花园嘉陵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行驶。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大佛寺长江大桥的技术创新为:
1、在大型斜拉桥中采用了大吨位拉压支座;
2、在大型斜拉桥中采用大直径变截面桩基础,最大直径4.8米,缩短了施工期限,保证了在枯水季节完成基础施工;
3、大型斜拉桥中采用了部分预应力的设计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少用预应力,节约了大量材料,降低了造价;
4、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采用了一次调索的设计方法;
5、首次在特大型斜拉桥中采用了最大双悬臂施工,双悬臂最大长度为191.2m,为当时同类型桥中最大;
6、首次采用尾部梁段固结模型的边跨合龙设计;
7、首次采用了无凿平层的8厘米的SMA铺装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施工环节,缩短了施工工期。
荣誉表彰
文化特色
2001年12月26日,大佛寺长江大桥通车运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欣然挥毫为其题写了桥名,并设与桥塔横梁上。
价值意义
大佛寺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改善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环境,树立新重庆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路》 评)